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紀錄【朱宥勳老師】| 小說第一運動定律——角色的動機與特質

主講人∣ 朱宥勳老師
講題∣ 小說第一運動定律——角色的動機與特質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5.03.24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


【演講紀錄∣邵忻騊】

朱宥勳老師為小說家及文學評論者,長年耕耘小說創作與教學,致力於推廣「技術性寫作」的觀念。本場講座聚焦於小說創作的核心原理——角色的動機與特質,並以「小說第一運動定律」為架構,深入講解故事推進的基本技術。

老師一開始便強調,小說不是單純情感抒發的媒介,而是一種技術密集的敘事實踐。台灣的文學教育往往將小說視為個人心靈的表現場,較少觸及其技術面,因此學生在創作上常會感到無從下手。朱老師主張應從「如何推動角色行動」與「角色之間如何產生張力」兩個面向切入,建立敘事的結構感。

所謂「小說第一運動定律」,即:小說角色只做兩件事——完成動機或展現特質。這一原理來自馮內果對小說結構的簡化,既適用於短篇小說的精煉處理,也能作為長篇小說的角色行動指引。動機與特質是推動角色行動的兩股力量,缺一不可。

老師指出,初學者常會以「想寫一段情緒」為創作起點,導致敘事缺乏事件與推動力。真正的小說必須透過角色的行動來呈現內在情緒,而非單純內心獨白。換言之,小說是用情節說情感的文類,不是用感受堆疊故事。

為了讓聽眾理解角色動機如何推動故事,老師舉出如《白雪公主》、《小紅帽》及《進擊的巨人》等範例分析。以《白雪公主》為例,皇后的嫉妒心即為強烈動機,這個動機驅動出一連串事件,包括派獵人、送毒蘋果等。動機不一定要高尚,但必須清晰,並持續推動角色做出行動。

朱老師也說明,角色的特質應在行動中展現,而非僅用敘述語言描述。「如果角色很謹慎,那麼他應該在選擇路徑、對話用詞等細節中顯現這一點。」而角色的行動若不符合其特質,便會讓讀者感到破綻。

談及敘事結構時,老師建議小說不應從日常開始,而要從「破壞點」切入,也就是角色生活被打破的瞬間。這樣才能快速進入故事主體,吸引讀者注意。小說的開場若無異常,讀者也難以感受到主角的轉變或成長。

在角色設計方面,朱老師介紹了「角色同心圓」模型,從中心的動機出發,外圍是特質、經歷與外型等要素。這些要素應彼此呼應,甚至產生衝突,才
能讓角色立體、具張力。他特別指出,「角色不是模仿現實的人,而是為了故事服務的敘事工具。」

最後,老師強調小說創作是一種結構藝術。每個角色的動機必須在故事中被驗證或挑戰,每段情節都應為角色的選擇與結果服務。寫作者要善於安排伏筆與節奏,讓角色的行動邏輯貫穿全篇,才能完成一部真正具有說服力的小說。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