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心得【陳文芬老師】|漢學家馬悅然與詩人楊牧—和我知道的諾貝爾文學獎
主講人∣ 陳文芬老師
講題∣ 漢學家馬悅然與詩人楊牧—和我知道的諾貝爾文學獎
主持人∣ 吳明益老師
日期∣ 2023.12.26
地點∣ 東華大學圖書館楊牧書房
【演講心得∣蔡宜芬】
原本專研拉丁文的馬悅然老師,聽到高本漢那一句話:「你為何要繼續讀那死掉的語言,應該學中文才對啊」,在此之後,馬悅然便一頭栽進漢學世界。在他的一生中,翻譯許多中國和台灣的文學作品到西方世界去。
有一段時間,馬老師到中國去,跑了好幾個省份,他著手紀錄中國南方地方方言,講者陳文芬老師說,一直到《另一種鄉愁》之後她才領悟到什麼叫做不要學死掉的拉丁語,要學活著的中文。老師說,馬悅然發現了四川的勞動號子裡,那些「齁齁黑、齁齁嘿」的緞子和荀子成相篇節奏相似,成相篇又與鼠來寶的相似。
我想馬悅然老師不僅是東西方的橋樑,也是古與今的橋樑。
好像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網路上討論國高中的課本該不該廢除文言文,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怎麼考都要考文言文時代的受害者(?!),記得在高中的時候,學校為了學生可以應答考題(或者因為老師本身就是學習文言文系統而來的),每一堂國文課都在讀文言文,但是碰到現代小說或現代散文的文本,老師就會說這個自己看就好了,直接跳過去,然後又繼續讀文言文,一字一字讀,一字一字解釋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奇妙的是,怎麼學我怎麼的看不懂,直到現在,我都弄不懂我到底有什麼障礙,不過,至少直到現在,我知道了,如果當初我也能像馬悅然老師這樣,先不要糾結於說文解字,而是用聆聽的方式來欣賞節奏,或許我能領悟出另一種美。
【演講心得∣陳 寒】
馬悅然老師的妻子陳文芬,是編輯、記者,也是書評家。最熟知馬悅然老師理念的是她,跟著馬悅然老師的目光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的也是她。
首先,她告訴我們馬悅然老師是怎麼開始走向漢學家之路的。馬悅然老師起先是學習拉丁語,因讀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進而接觸《道德經》,然三個譯本卻像是三本不同的書。他的老師高本漢對他說:「若想閱讀目前翻譯最優秀的《道德經》,就來我家吧讀我翻譯的版本吧。」
馬悅然老師學習漢學的開始,是在高本漢的書房,幾位學生和高本漢的狗,老佛爺,一起學習。當時看著對中文有著濃厚興趣的馬悅然,高本漢問他:「你為什麼不來學還活著的中文?要繼續學已經死掉的拉丁文。」一腳將馬悅然踢進漢語的浩瀚裡。陳文芬老師補充在瑞典拉丁文是皇家在使用的語言,而高本漢和馬悅然的拉丁文,是優秀到可以在皇家學院教學的。而我們欲棄之敝屣的古文,卻是高本漢老師、馬悅然老師所深深著迷的。
馬悅然老師主張,漢語演變的歷史重要性,不應該因為無知而抹滅。因為我們缺乏漢語文字演變的歷史,每一次的運動都會對文字和語言造成很大的傷害,大家互相亂說,就會把文字搞壞了。陳文芬老師說:「我們的問題不是因為我們不會古文,也不是我們不會用文言文,而是我們不會用白話文。」佛經就是很優秀的白話文。然古文為什麼還活在現代,因為古文的聲音縈繞在生活,也跟方言有很深刻的關聯。馬悅然老師在去中國遊歷時,聽見船夫牽引船隻的喊聲,想起荀子古文的行文節奏,故因此鑽研各地方言,嘗試與古文找到連結的脈絡。最後馬悅然老師自己整理拼音,找到古文的聲腔。是現在唯一可以用古文腔調朗誦李清照〈聲聲慢〉的學者。
至於和楊牧的相遇,是從翻譯《來自台灣的九個聲音》開始。馬悅然老師以瑞典文出版《來自台灣的九個聲音》,介紹九個台灣詩人:紀弦、洛夫、商禽、瘂弦、羅門、楊牧、余光中、夏宇。陳文芬老師認為,馬悅然老師,甚至外國詩人們,對楊牧的欣賞崇仰是非常高的。當時外國詩人們選了〈水妖〉作為《瘋馬》創刊號的主題。他們認為這首詩就是艾略特〈燃燒的諾頓〉。〈水妖〉可以看見楊牧在控制時間流,在創造把時間與記憶之間模糊的時空。馬悅然老師說:「流動的當下,會流動而不會停止。」
馬悅然老師翻譯楊牧的詩集,是歐洲當時歷史上最大的詩歌翻譯。總共一百多首詩,馬悅然老師卻一個人在十個禮拜就做完了。陳文芬老師問他怎麼做到的,馬悅然老師淡淡的說:「因為我已經研究了六十年了。」
提到諾貝爾文學獎,陳文芬老師笑咪咪的,她說:「馬悅然老師常常說,諾貝爾文學獎,不過就是北歐一群喜愛閱讀的人所舉辦的讀書會,評選出他們喜歡的作品而已。」她和馬悅然老師對世俗評價的不在意,深深打動了我,喜愛文學、熱愛文字,並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悸動,才是最無可取代的意義。
馬悅然老師對於文字的理念與堅持,透過陳文芬老師的聲波傳遞到我們的腦袋裡。他們兩個一起拉高了格局,將我從小小的台灣、大大的困境裡,看到窮盡一輩子的追求所抵達之處,那股滿足與泰然,是源自於靈魂深處的著迷,而不是執迷。
陳文芬老師感嘆,在馬老師的時代,遇到很多的巨人。但現在,巨人沒有了。而我很感激有有幸坐在台下聆聽這場演講,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巨人的視線眺望。
講題∣ 漢學家馬悅然與詩人楊牧—和我知道的諾貝爾文學獎
主持人∣ 吳明益老師
日期∣ 2023.12.26
地點∣ 東華大學圖書館楊牧書房
【演講心得∣蔡宜芬】
原本專研拉丁文的馬悅然老師,聽到高本漢那一句話:「你為何要繼續讀那死掉的語言,應該學中文才對啊」,在此之後,馬悅然便一頭栽進漢學世界。在他的一生中,翻譯許多中國和台灣的文學作品到西方世界去。
有一段時間,馬老師到中國去,跑了好幾個省份,他著手紀錄中國南方地方方言,講者陳文芬老師說,一直到《另一種鄉愁》之後她才領悟到什麼叫做不要學死掉的拉丁語,要學活著的中文。老師說,馬悅然發現了四川的勞動號子裡,那些「齁齁黑、齁齁嘿」的緞子和荀子成相篇節奏相似,成相篇又與鼠來寶的相似。
我想馬悅然老師不僅是東西方的橋樑,也是古與今的橋樑。
好像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網路上討論國高中的課本該不該廢除文言文,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怎麼考都要考文言文時代的受害者(?!),記得在高中的時候,學校為了學生可以應答考題(或者因為老師本身就是學習文言文系統而來的),每一堂國文課都在讀文言文,但是碰到現代小說或現代散文的文本,老師就會說這個自己看就好了,直接跳過去,然後又繼續讀文言文,一字一字讀,一字一字解釋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奇妙的是,怎麼學我怎麼的看不懂,直到現在,我都弄不懂我到底有什麼障礙,不過,至少直到現在,我知道了,如果當初我也能像馬悅然老師這樣,先不要糾結於說文解字,而是用聆聽的方式來欣賞節奏,或許我能領悟出另一種美。
【演講心得∣陳 寒】
馬悅然老師的妻子陳文芬,是編輯、記者,也是書評家。最熟知馬悅然老師理念的是她,跟著馬悅然老師的目光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的也是她。
首先,她告訴我們馬悅然老師是怎麼開始走向漢學家之路的。馬悅然老師起先是學習拉丁語,因讀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進而接觸《道德經》,然三個譯本卻像是三本不同的書。他的老師高本漢對他說:「若想閱讀目前翻譯最優秀的《道德經》,就來我家吧讀我翻譯的版本吧。」
馬悅然老師學習漢學的開始,是在高本漢的書房,幾位學生和高本漢的狗,老佛爺,一起學習。當時看著對中文有著濃厚興趣的馬悅然,高本漢問他:「你為什麼不來學還活著的中文?要繼續學已經死掉的拉丁文。」一腳將馬悅然踢進漢語的浩瀚裡。陳文芬老師補充在瑞典拉丁文是皇家在使用的語言,而高本漢和馬悅然的拉丁文,是優秀到可以在皇家學院教學的。而我們欲棄之敝屣的古文,卻是高本漢老師、馬悅然老師所深深著迷的。
馬悅然老師主張,漢語演變的歷史重要性,不應該因為無知而抹滅。因為我們缺乏漢語文字演變的歷史,每一次的運動都會對文字和語言造成很大的傷害,大家互相亂說,就會把文字搞壞了。陳文芬老師說:「我們的問題不是因為我們不會古文,也不是我們不會用文言文,而是我們不會用白話文。」佛經就是很優秀的白話文。然古文為什麼還活在現代,因為古文的聲音縈繞在生活,也跟方言有很深刻的關聯。馬悅然老師在去中國遊歷時,聽見船夫牽引船隻的喊聲,想起荀子古文的行文節奏,故因此鑽研各地方言,嘗試與古文找到連結的脈絡。最後馬悅然老師自己整理拼音,找到古文的聲腔。是現在唯一可以用古文腔調朗誦李清照〈聲聲慢〉的學者。
至於和楊牧的相遇,是從翻譯《來自台灣的九個聲音》開始。馬悅然老師以瑞典文出版《來自台灣的九個聲音》,介紹九個台灣詩人:紀弦、洛夫、商禽、瘂弦、羅門、楊牧、余光中、夏宇。陳文芬老師認為,馬悅然老師,甚至外國詩人們,對楊牧的欣賞崇仰是非常高的。當時外國詩人們選了〈水妖〉作為《瘋馬》創刊號的主題。他們認為這首詩就是艾略特〈燃燒的諾頓〉。〈水妖〉可以看見楊牧在控制時間流,在創造把時間與記憶之間模糊的時空。馬悅然老師說:「流動的當下,會流動而不會停止。」
馬悅然老師翻譯楊牧的詩集,是歐洲當時歷史上最大的詩歌翻譯。總共一百多首詩,馬悅然老師卻一個人在十個禮拜就做完了。陳文芬老師問他怎麼做到的,馬悅然老師淡淡的說:「因為我已經研究了六十年了。」
提到諾貝爾文學獎,陳文芬老師笑咪咪的,她說:「馬悅然老師常常說,諾貝爾文學獎,不過就是北歐一群喜愛閱讀的人所舉辦的讀書會,評選出他們喜歡的作品而已。」她和馬悅然老師對世俗評價的不在意,深深打動了我,喜愛文學、熱愛文字,並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悸動,才是最無可取代的意義。
馬悅然老師對於文字的理念與堅持,透過陳文芬老師的聲波傳遞到我們的腦袋裡。他們兩個一起拉高了格局,將我從小小的台灣、大大的困境裡,看到窮盡一輩子的追求所抵達之處,那股滿足與泰然,是源自於靈魂深處的著迷,而不是執迷。
陳文芬老師感嘆,在馬老師的時代,遇到很多的巨人。但現在,巨人沒有了。而我很感激有有幸坐在台下聆聽這場演講,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巨人的視線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