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紀錄【何榮幸老師】∣《報導者》如何進行深度報導

主講人∣ 何榮幸老師
講題∣ 《報導者》如何進行深度報導
主持人∣ 吳晟老師
日期∣ 2023.05.16
地點∣ 教育學院小階梯教室

【演講紀錄∣林儀涵】

自1991年進入新聞業後,何榮幸老師陸續任職過《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政治組主任、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天下雜誌》總主筆、「獨立評論@天下」網站執行主編、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暨第一任總編輯。現專任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的他,記者生涯已邁入第三十二年。從不諱言現今社會大眾對媒體業的失望,在多次公開演講中,都能聽到他親口說出:「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樣調侃自己身分的話。然而,正是這樣艱難的新聞環境,促使他創立了《報導者》。

1985年就讀臺大社會系之際,社會學的訓練改變了他的思維視野,面對社會問題時,不再視其為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將目光放在探討背後存在的「結構性」原因。當時,又適逢野百合學運前夕,在時代氛圍的感染之下,許多年輕人開始更加自覺的關注民主議題與社會事件。

在他就讀大學的四年期間,正好也是臺灣作家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發行的四年期間。《人間》雜誌以最銳利直視的黑白照片與報導文學的手法,關心底層的、邊緣的、被忽略的、被犧牲的人民,將鏡頭對準那些主流不看的地方。如果被報導的人、被報導的人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能夠被看見,因而促成整個社會共同面對,那麼事情就有改變的可能。這樣濃烈的人道精神不僅深深影響了他,更直接為他揭示了一種可實際執行的關心公共議題的方式。

2015年,當時已以多項深度調查報導榮獲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 SOPA 新聞獎的他,因深感媒體典範轉移,社會大眾幾乎不再以紙媒作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決定離開自己耕耘已久的傳統媒體,轉向投入網路、投入「新媒體」領域,創立了《報導者》。

對像這樣一個自許成為社會公器的媒體而言,首當其衝必須面對的問題便是如何在堅守報導獨立性的前提之下,還能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以維持長期運作。

美國網站《ProPublica》的公益基金會模式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透過直接向社會大眾募款,《ProPublica》專注美國公共利益的深度調查,多年來了揭露包括大醫院貪腐案、總統逃漏稅紀錄等重大議題,至今已拿過四次普立茲新聞獎(The Pulitzer Prize)。此外,英國《衛報》讀者捐款模式的成功也加深了他的信心。

成立以來,《報導者》已透過如〈造假.剝削.血淚漁場:跨國直擊臺灣遠洋漁業真相〉、〈六輕營運20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等多項深度專題報導,促使社會與政府直面問題,實際發揮力量影響政策,獲得了許多國內外重要新聞獎項肯定。

《報導者》在內容面始終堅持人道的核心精神,在形式上則不斷嘗試創新。於八仙塵爆半週年之際,推出互動遊戲,透過模擬急診室狀況,使一般讀者能更理解事件當下的真實處境;設計多媒體專題如〈交友 x PUA x 假投資:分解「沈浸式詐騙」手法〉、透過3D建模呈現中國盜砂船在臺灣離島周遭大量盜採海砂的過程等。這些新穎的新聞敘事模式,也透過原始碼開源與開放實驗室提供予社會使用,使之成為公共財的一部份。

當然,在逐步茁壯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挑戰尚待克服,也曾經歷過如「寶瓶事件」與「加利口罩事件」等重大爭議,但《報導者》這個新媒體裡的老靈魂,依然期許自己繼續以新世代的方式、說重要的事,找回媒體應有的公共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