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紀錄【陳昱文老師】∣帶一枚苦瓜去旅行:在臺灣閱讀香港文學

主講人∣ 陳昱文老師
講題∣ 帶一枚苦瓜去旅行:在臺灣閱讀香港文學
主持人∣ 杜家祁老師
日期∣ 2023.03.02
地點∣ 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

【演講紀錄∣蕭舜恩】

講題「帶一枚苦瓜去旅行」,其靈感來自也斯的詩作,以苦瓜的皮相差異講述移動者身在異地的靜默猶疑。若將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也加入苦瓜這個符號群集中。一方面點及這是跟詩研究有關的演講,另一方面也隱隱呼應香港文學發展過程中,余派跟也斯派在詩觀上有所差異的歷史記憶。

講者陳昱文分享,自己之所以會接觸香港文學,跟指導教授的研究取向密切相關,在須文蔚老師的指導下,陳昱文報考碩班的研究計畫以溫健騮為研究對象,碩論則關注1970年代台港文學互動,並以龍族詩刊與羅盤詩刊為討論對象。(演講當天講者也帶了《龍族》詩刊與《呼吸》詩刊供聽眾傳閱)跟香港文學的緣分從研究開展。

除了透過研究書面資料建立對香港的認識外,2014年陳昱文前往香港旅行一個多月,參加中學生文學散步等走讀活動。那年劉克襄出版《四分之三的香港》,陳昱文也有去走一些郊山小徑。當研究者實際走上自己研究的場域,無論是沙田九約太平清醮,或是北角的青年書店,種種旅途所見,都幫助他理解香港的某個面向。

陳昱文與聽眾分享幾個「啟程至香港文學的關鍵字」:冷戰、美援、跨區域文學傳播、動物與環境意識、文學散步等等。並從關鍵詞延伸幾個關於香港文學的研究方向,以跨區域文學傳播為例,一九五〇、一九六〇年代現代主義詩學風行,香港詩人的作品會在台灣的詩刊上刊登,台灣詩人的詩作也會在香港的詩刊上出現,李英豪的《好望角》與張默、瘂弦、洛夫創辦的《創世紀》詩刊,馬朗《文藝新潮》與紀弦主編之《現代詩》皆有詩作互刊的現象。而文學散步、文學走讀的推行,香港比台灣早上許多,也有舉辦請年輕詩人再
走一次前人寫過的街道,進行創作的活動。

演講中有不少書寫街道的詩作舉例,林煥彰在香港大學駐校期間寫過以般咸道為主角的詩;阿藍〈舊型公屋〉則表現外地遊客在拍公共屋屯時,奇觀化的凝視。

台灣跟香港的文學互動在所多有,那麼空間縮小一點,花蓮跟香港,又存在著什麼樣的文學交流呢?

其中一個例子是西西,她寫過〈欠花蓮作家的兩封信〉而《花木欄》〈秀姑巒溪的傳說〉,是像也斯《新果自然來》那樣,到台灣旅遊之後寫下的作品。

另一個例子是楊牧。須文蔚老師在〈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中提及楊牧曾因素葉同人的邀請,六次擔任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評審。1991年起他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創系教授,散文《亭午之鷹》、詩集《時光命題》裡的文章,很多皆是在香港的四年期間完成。

另外,集結聯合報專欄文章的《交流道》一書,也有評論香港社會的文章,表現他對街道的觀察。

1980年楊牧曾寫過一首不能在台灣發表的政治詩〈悲歌為林義雄作〉,後來發表於香港《八方文藝叢刊》。當時台灣尚未解嚴,對於想回應現實的詩人來說,香港提供了相對開放的發表空間。

演講尾聲也有來自香港的同學分享,即使台港語言文化不盡相同,有時候台灣研究者來自外部的觀看角度,反而能為香港文學研究提供重新認識、討論作家作品的契機。


【演講紀錄∣林廷宇】

在台灣研究香港文學的難處因地域民情關係,在台灣在閱讀香港文學較難以取得和閱讀理解


一、幾個啟程至香港文學的關鍵字

1. 冷戰、美援

2. 跨區域文學傳播

3. 動物與環境意識

4. 文學散步:以地區切入文學

5. 明朗、本土:杜家祁、王家琪

6. 抒情、地方感:陳國球



二、研究方法與素材:香港文學資料庫

(一)、 淮遠<詩獎從缺之後>

以台灣作家書寫香港文學作品和現今作品做對照



(二)、花蓮視角的台港文學互動

1. 西西〈欠花蓮作家的兩封信〉

2. 楊牧〈致香港友人書〉香港的歷史背景使香港成為文學場域融合的集合地

3. 須文蔚<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

4. 葉輝<海岸七疊>



三、遠方有歌聲:四位臺灣詩人懷溫健騮

(一)、 陳智德〈從現代主義到批判的寫實義:論溫健騮〉

l 溫健騮的轉變,出於一種思想上的覺醒,寫於一九七二年正值海外及香港保釣運動最熾熱時期的〈批判寫實主義是香港文學的出路〉、(還是批判的寫實主義的大旗〉二文,在文學觀的論辯以外,實際上針對著香港的殖民政治處境,過去針對冷戰時代的現代詩語言既不足以回應,遂提出以 「批判的寫實主義」作為該時代處境中的出路。

l

四、美學觀點和政治處境

1. 不是追悼/溫健騮

2. 不是悼亡/楊牧

3. 淮遠 <理髮店的清場>香港警察驅除示威民眾的政治之作

4. 淮遠<致老編二><端午>—給屈大夫和照顧他的阿妹



五、唱和匯流:《龍族〉與《羅盤〉

l 少學者論及徐訏寫於一九六二年四月的〈臺灣詩壇的氣候與反寫實主義〉,徐訏以現實主義在蘇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生,談「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是 「宣傅品」,他所期待的現實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而是「清朗嘹亮對現實的歌頌詛咒諷刺刻劃的作品」,他相當感嘆六〇年代的臺灣沒有這樣的聲音。繼徐訏之後,古蒼梧於一九六八年二月於《盤古》第十一期發表《請走出文字的迷宮—評七十年代詩選〉,古蒼梧不滿意《七十年代詩選》「高傲地切斷了與讀者的交通,沉溺於玩弄文字的魔術…忽路了詩除了現代主義的技法以外還有更多的表現方法,這樣便造成了近年來港台詩風的沉滯」。

l 鄭樹森曾將古蒼梧的這篇文章拿給尉天驄看,尉天驄讀了 《盤古》批評代詩的文章後,感到原來《文學季刊》的想法並不那麼孤單。





1. 《羅盤》創刊號的發刊辭

l 中國的與外國的,我們主中國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我們取現代的。我們相信中西可以交流,取別人之長,能濟自己之短;傳統現代,其實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然而,我們更理解到,主賓有序,時空有異;方位,畢竞只有一個。創為詩刊,應以呈現當時當地中國人的情思為依歸。

l 洛楓認為1970年代中期以後香港本土一代的詩人,具有「香港意識」,其視野離開了抽象的中國情懷,其詩作著重香港生活的描寫,不過透過(羅盤)的發刊辭,能發現所調「本士 」意識和「中國人」 意識噯昧共存,以去中國化為前提的本士意識,並不準確。

2. 政治與詩:羅盤詩刊、九分壹、衛生紙

3. 鴻鴻與香港政治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