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紀錄【游宗蓉老師】∣所抒何情,如何抒情--古典戲曲的“劇”與“詩”

主講人∣游宗蓉老師
講題∣所抒何情,如何抒情--古典戲曲的“劇”與“詩”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2.04.30
地點∣ Google Meet 線上演講

【演講紀錄∣紀湘綸】

本次演講脈絡相當清晰,總共分成四個部分,楔子、戲曲文本解析、戲曲抒情概述總結,以及提問。

首先是楔子。講者在演講一開始播放了一小段〔北四門子〕,並藉由其中唱詞,說明戲曲以代言、加上詩歌形式、舞蹈內容演出,是一門綜合文學與表演的藝術,而詩歌作為戲曲中使用的語言形式,其本身就合於抒情。雖如此,詩與戲曲的創作依然有著很大的差異,前者「表己意」即可,如唐代劉長卿的〈代邊將有懷〉;後者則需化己為曲中之人,改變立場以寫出最符合角色的語言。接著講者舉了中國古代經常出現的擬代詩為例,其多為男性以女性口吻發聲,如宋代辛棄疾的〔祝英臺近〕〈晚春〉中「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以女性思念、等待歸人的心境寫就,實則欲書寫詩人自身情懷,故清代陳沆在《詩比興箋》中寫道:「放臣棄婦,自古同情。守志貞居,君子所託。」詩人書寫的,也是其「守志」的堅定與憂愁。

接著進入第二部分——戲曲文本分析。講者一共舉了八齣戲曲為例,說明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劇作家關漢卿的《謝天香》、《竇娥冤》、《單刀會》。《謝天香》說的是錢大尹與妓女謝天香的故事,錢為了完成好友柳永幫忙照顧謝天香的託付,將其娶回府中當妾室,以及謝從一開始的驚訝,到後來希望獲得錢的疼愛,一路上的心境轉變。本齣戲曲特殊的地方,在於其與諸多才子佳人守貞故事不同,謝天香是希望錢的關愛的,這樣的安排在戲曲中相當特殊。《竇娥冤》講得則是張驢兒父子因覬覦蔡婆與竇娥,用計陷害竇娥,使其被判以死刑,而後其冤屈驚動上天,最終降下六月雪的故事。故事中的衝突最高潮在於竇娥被判處死刑之處,作者亦透過此安排突顯、諷刺官吏黑暗,具有跨時代的對應。《單刀會》說的則是關羽赴魯肅所設宴席宴的故事,透過「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比喻關羽將此戰看作小事一樁的心境,亦傳達其明知此去是虎穴,依然勇往直前、滿腔英雄血的勇敢。透過這三部作品,講者說明戲劇高潮與核心思想的安排,未必如我們所習慣的那樣,兩者會一起出現,經常是高潮後才講出故事真正想傳達的意旨。

接著是劇作家馬致遠的《薦福碑》、《任風子》、《漢宮秋》。《薦福碑》寫的是窮秀才張鎬,透過劇中他一再向人求助,以及飽讀詩書依然窮困潦倒的故事,反映出馬致遠對於元代長期無科舉考試,而使大量讀書人無用、流離失所的時代悲劇與無奈。《任風子》則是典型的度托劇,但其中有一處略顯怪異,即是馬致遠安排身為屠戶的角色,唱出許多文人口吻的詩句。雖然作者經常托角色抒己情,但依然需要關注角色有沒有可能說出這些語言,若使聽眾感到突兀,那就尚有調整的空間,切不可用力過猛。《漢宮秋》則是馬致遠最著名的作品,講的是昭君和親的故事。在一齣四折的形式下,馬致遠安排整個和親事件在第二折就已完成,也就是「事件高潮」已經結束,後兩折是全然的抒情表現。這樣的戲曲形式是可行的,因為基於中國古代的抒情傳統,情緒高潮往往重要於事件高潮,觀眾也會願意花很長的時間聽角色抒發情感。

最後是高明的《琵琶記》與湯顯祖的《牡丹亭》。《琵琶記》講的是趙五娘與蔡伯喈的故事,其中一大段為趙五娘吞米糠的過程,小小這一個動作竟能表演一大篇幅,可見角色在過程中把心酸都道盡,且辛苦奉養公婆、吞米糠都被比喻成吞下苦楚,從單一事件轉換到情緒抒發、也從單一「點」將情緒與張力蔓延成「面」甚至更龐大。其中一部分是蔡伯喈與被迫迎娶的牛氏在中秋一同賞月,看著同一顆月亮,兩人卻懷著截然不同的心情,可謂觀同景抒異情。《牡丹亭》講的則是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故事,講者強調麗娘與丫鬟春香同遊庭園,看著同樣的景致卻抒兩種不同的心情,前者憂愁而後者歡悅。而這齣戲劇之所以重要,還因為湯顯祖涉及了人們對自由的想望,以〈尋夢〉這一部分特為明顯,從角色個人抒情,提升到生命本質的思考,這在中國古代眾多戲曲中實為罕見,也奠定了其重要性。以上是講者舉了許多精彩的戲劇作為範例,讓聽眾對其抒情表述形式稍有了解。

第三部分是戲曲抒情概述。首先講者講述中國古典戲曲中抒情的特質。以洪升的《長生殿》為例,其中〈彈詞〉一齣是透過李龜年彈唱,以旁觀的角度道出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情感,這是透過事件來抒情的方式之一。而以孔尚任的《桃花扇》為例,其中〈餘韻〉一齣可以和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做對比,兩者皆抒發出了一切終歸消散的感嘆,從具體情境連結時代意義、作者生命本質的思考與體會等等具哲思的內涵,抒發具有普世性的情感。接著是講者講到中國古代戲曲究竟抒何人、何事之情?前者所抒莫過角色之情,或是延伸至劇作家,其透過寫劇本書法自身的情懷,正所謂「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而這一切都要透過戲劇中場景與角色的安排,並運用中國古代詩歌抒情的特質,使其情景交融,達到抒情的效果。最後講者提到古典戲曲與現代戲曲的差異,古典戲曲較能大量抒情而少敘事,像是馬致遠的〈漢宮秋〉後兩折,但這若是放在現代,觀眾可能會無法接受,故現代戲曲須尋求敘事與抒情的平衡。

最後是提問。一共提出了兩個問題,首先是講者推薦的三部古典與現代戲曲。古典的部分,講者推薦了《竇娥冤》、《牡丹亭》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前兩齣都是一提到戲曲大家會想到的重要作品,其中語言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皆有相當高的水準;後一齣則是在語言使用上,既符合市井小民,又不失角色個人特色,且少抒情而以衝突為全劇核心,是戲曲中很特別的作品。現代的部分,講者則推薦《曹操與楊修》,以及國光劇團新編的《金鎖記》。此外,講者亦提到現今已無法聽到完整的雜劇,只剩劇本可以閱讀,原因是唱戲所需的音樂多已亡佚。第二個問題則是元雜劇與明清戲劇的受眾有何不同?講者說明前者多為市井小民,後者已有私家戲班,戲劇也會因為受眾、表演場所不同而在語言、內容上作出調整。本次演講內容深入淺出,讓聽眾能在短短三個小時內,對戲曲的抒情、形式有粗淺的認識,往後是否要更加深入探究,就要看聽眾有沒有這方面的興趣了。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