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錄【楊隸亞老師】∣ 文學獎戰場:你要后翼棄兵,不要獎金獵人
主講人∣楊隸亞老師
講題∣文學獎戰場:你要后翼棄兵,不要獎金獵人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2.04.15
地點∣ Google Meet 線上演講
【演講紀錄∣李冠玟】
楊隸亞老師先以「獎金獵人現象」作為談論文學獎的開端,她舉例有一位散文創作者獲獎無數,但得獎的文章中,他的父親從事多種行業,掀起先前的文壇熱議。楊隸亞老師以此溯及文學獎的本質——文學獎最初其實是培養作家出道的官方渠道跟拿到文壇入場券的方法。而文學獎的設立不僅公開、公平,更是充滿美意的。
今時不同往日,雖然目前文壇中的前輩有大部分是透過文學獎出道的,但現在要出書並沒有固定公式或方法,不透過文學獎,創作者一樣有能收獲廣大讀者的方式,例如陳雪、江鵝和吳曉樂,都不是傳統文學獎出身的,但無庸置疑的是:他們現在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寫作者。
另一種不太需要依賴文學獎的創作是職人散文,例如《做工的人》、《洗車人家》,楊隸亞老師稱其為一種「直播效果」,他們揭開自己行業的面紗,如同
直接讓讀者/觀眾參觀自己的房間,這樣的創作類型對出版社而言,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票房保證。反觀現在就算得了文學獎,也不一定是銷售保證。
但楊隸亞老師也對有志於投稿文學獎的同學提出許多建議,她分享自己多年來擔任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類初審評審的經驗:「評審看稿都是很負責任的,不會只看一次,不用一開始就猛力出擊。」 她認為有些作品雖然技巧高超、精緻,但在她看來就如同跳火圈,而那些用力過猛的作品,還不如娓娓道來、不爭不搶但足夠深刻的作品來得吃香。
同學提問:「如果一直沒得到文學獎,要不要定下一個放棄的期限?」楊隸亞老師笑說自己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她當時給自己的期限是三十歲。「畢業後開始投各大報文學獎,但得到聯合報文學獎,結果也沒有任何事發生。」那時已經離三十歲不遠了,於是她在離職後,給自己六個月的時間瘋狂寫作,才熬到以〈結婚座〉獲得林榮三散文首獎,進而出書的一天。因此她建議同學,如果想拚大獎的話,先存一點錢減輕生活壓力會比較好。
她認為散文是減法,收著寫,並把驚喜放在結尾。並提點「持續寫下去的方法」,一是應在下筆前看看別人怎麼寫,二是要有一定的閱讀量,「先是好讀者,才是創作者」,三是需珍愛、保護並喜歡自己的作品,要有自信,對別人的作品也要有包容心,最後則是「得獎,不要忘記你的起點,沒得獎,明年再來一次。」
【演講紀錄∣黃堉誠】
【獎金獵人】
座談從介紹「獎金獵人」的整合網站開始,文學獎曾有一例擁有十幾位爸爸的「獎棍」,他在各縣市投獎,以相似結構的散文創作出擁有不同地方特色職業的爸爸,此作法雖然容易獲獎,但因前後矛盾而無法出版「散文」集。
【文學獎的必要】
以往的文學獎是大作家誕生的出道地,得以接觸到出版社、取得出書合約與固定發表的機會(副刊專欄)。隨著自媒體的發達(IG、YouTube),現今可以自行依靠大眾觸及曝光來出書。
在博客來網站暢銷排行版中,可發現排行榜靠前者內容較觸及大眾,而靠後者更有純文學性。不參加文學獎會更好?銷量與得文學獎並無絕對的正比關係,比如職人散文集擁有特定的客群。
【參加文學獎】
講者以擔任林榮三文學的評審經驗來分享,評審們尋找著「安心」的作品,安心意為面對題材游刃有餘最有空間,並不需要如跳火圈走鋼索般特殊技藝表演。當屆有477篇投稿,初審階段文字技巧高者便可以進入複審,此時很容易過濾掉讀書心得、零散無主題的日記文體,也很容易看出誰是來稿老手。老手多有用力過猛的問題,內容過於緊湊(如前言所說的跳火圈的作秀),此種文類進入複審後容易被淘汰。評審們更傾向娓娓道來、雋永的故事。
講者說,比賽是一個過程,她以陳思宏的文體為例,投了三屆文學獎:三獎、三獎、首獎,慢慢來即可。
【起手式】
不要一開始就亮刀亮槍,以穩為重。初審評審多為年輕一輩,複審為中生代,決審通常是教授輩。選材重要,因為你想寫的東西,老一輩的評審們都有看過,但不宜再下猛藥,而是收斂成熟。討好的選題,比如親情散文是為最大通,評審最容易共情但也不容易獲「首」獎。多看歷年評審的評論,尋找新的切入點。
【后翼棄兵】
后翼棄兵是一種古老的西洋棋開局方式,是種誘敵術,犧牲后翼位置的兵,去換取一些更想要的東西。
講者朗誦了言叔夏的《白馬走過天亮》,全文以「天亮以後我就三十歲了,如此而已。」做結尾,像日式的長鏡頭敘事緩慢,不急躁不用力,舉重若輕的與青春告別。
【結語】
先是好讀者,才是創作者,多看別人怎麼寫。得獎,不要忘記你的起點,沒得獎,明年再來一次。
【Q&A】
Q:年輕作家該給自己多少年去挑戰文學獎?
A:30歲為期限的寫作投稿是不錯的選擇,前提是要先有老本可以維持生活。國藝會文學類創作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可以去查查。
講題∣文學獎戰場:你要后翼棄兵,不要獎金獵人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2.04.15
地點∣ Google Meet 線上演講
【演講紀錄∣李冠玟】
楊隸亞老師先以「獎金獵人現象」作為談論文學獎的開端,她舉例有一位散文創作者獲獎無數,但得獎的文章中,他的父親從事多種行業,掀起先前的文壇熱議。楊隸亞老師以此溯及文學獎的本質——文學獎最初其實是培養作家出道的官方渠道跟拿到文壇入場券的方法。而文學獎的設立不僅公開、公平,更是充滿美意的。
今時不同往日,雖然目前文壇中的前輩有大部分是透過文學獎出道的,但現在要出書並沒有固定公式或方法,不透過文學獎,創作者一樣有能收獲廣大讀者的方式,例如陳雪、江鵝和吳曉樂,都不是傳統文學獎出身的,但無庸置疑的是:他們現在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寫作者。
另一種不太需要依賴文學獎的創作是職人散文,例如《做工的人》、《洗車人家》,楊隸亞老師稱其為一種「直播效果」,他們揭開自己行業的面紗,如同
直接讓讀者/觀眾參觀自己的房間,這樣的創作類型對出版社而言,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票房保證。反觀現在就算得了文學獎,也不一定是銷售保證。
但楊隸亞老師也對有志於投稿文學獎的同學提出許多建議,她分享自己多年來擔任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類初審評審的經驗:「評審看稿都是很負責任的,不會只看一次,不用一開始就猛力出擊。」 她認為有些作品雖然技巧高超、精緻,但在她看來就如同跳火圈,而那些用力過猛的作品,還不如娓娓道來、不爭不搶但足夠深刻的作品來得吃香。
同學提問:「如果一直沒得到文學獎,要不要定下一個放棄的期限?」楊隸亞老師笑說自己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她當時給自己的期限是三十歲。「畢業後開始投各大報文學獎,但得到聯合報文學獎,結果也沒有任何事發生。」那時已經離三十歲不遠了,於是她在離職後,給自己六個月的時間瘋狂寫作,才熬到以〈結婚座〉獲得林榮三散文首獎,進而出書的一天。因此她建議同學,如果想拚大獎的話,先存一點錢減輕生活壓力會比較好。
她認為散文是減法,收著寫,並把驚喜放在結尾。並提點「持續寫下去的方法」,一是應在下筆前看看別人怎麼寫,二是要有一定的閱讀量,「先是好讀者,才是創作者」,三是需珍愛、保護並喜歡自己的作品,要有自信,對別人的作品也要有包容心,最後則是「得獎,不要忘記你的起點,沒得獎,明年再來一次。」
【演講紀錄∣黃堉誠】
【獎金獵人】
座談從介紹「獎金獵人」的整合網站開始,文學獎曾有一例擁有十幾位爸爸的「獎棍」,他在各縣市投獎,以相似結構的散文創作出擁有不同地方特色職業的爸爸,此作法雖然容易獲獎,但因前後矛盾而無法出版「散文」集。
【文學獎的必要】
以往的文學獎是大作家誕生的出道地,得以接觸到出版社、取得出書合約與固定發表的機會(副刊專欄)。隨著自媒體的發達(IG、YouTube),現今可以自行依靠大眾觸及曝光來出書。
在博客來網站暢銷排行版中,可發現排行榜靠前者內容較觸及大眾,而靠後者更有純文學性。不參加文學獎會更好?銷量與得文學獎並無絕對的正比關係,比如職人散文集擁有特定的客群。
【參加文學獎】
講者以擔任林榮三文學的評審經驗來分享,評審們尋找著「安心」的作品,安心意為面對題材游刃有餘最有空間,並不需要如跳火圈走鋼索般特殊技藝表演。當屆有477篇投稿,初審階段文字技巧高者便可以進入複審,此時很容易過濾掉讀書心得、零散無主題的日記文體,也很容易看出誰是來稿老手。老手多有用力過猛的問題,內容過於緊湊(如前言所說的跳火圈的作秀),此種文類進入複審後容易被淘汰。評審們更傾向娓娓道來、雋永的故事。
講者說,比賽是一個過程,她以陳思宏的文體為例,投了三屆文學獎:三獎、三獎、首獎,慢慢來即可。
【起手式】
不要一開始就亮刀亮槍,以穩為重。初審評審多為年輕一輩,複審為中生代,決審通常是教授輩。選材重要,因為你想寫的東西,老一輩的評審們都有看過,但不宜再下猛藥,而是收斂成熟。討好的選題,比如親情散文是為最大通,評審最容易共情但也不容易獲「首」獎。多看歷年評審的評論,尋找新的切入點。
【后翼棄兵】
后翼棄兵是一種古老的西洋棋開局方式,是種誘敵術,犧牲后翼位置的兵,去換取一些更想要的東西。
講者朗誦了言叔夏的《白馬走過天亮》,全文以「天亮以後我就三十歲了,如此而已。」做結尾,像日式的長鏡頭敘事緩慢,不急躁不用力,舉重若輕的與青春告別。
【結語】
先是好讀者,才是創作者,多看別人怎麼寫。得獎,不要忘記你的起點,沒得獎,明年再來一次。
【Q&A】
Q:年輕作家該給自己多少年去挑戰文學獎?
A:30歲為期限的寫作投稿是不錯的選擇,前提是要先有老本可以維持生活。國藝會文學類創作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可以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