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心得【林欣怡、曾伯豪老師】|再拒劇團《明白歌》放映會暨映後交流
主講人∣ 林欣怡、曾伯豪老師
講題∣ 再拒劇團《明白歌》放映會暨映後交流
主持人∣ 楊翠老師
日期∣ 2024.10.24 18:30-21:00
地點∣東華大學 藝術學院 階梯教室
【演講心得∣陳怡君】
過往對於白色恐怖的印象,來自課本、電影、書籍,而再拒劇團的《明白歌》則跳脫往日見過的表現形式,非純粹的歌謠演出,亦非舞台劇形式,而是帶有劇情展演的講唱形式,以「音樂說書劇場」帶領觀眾回到那令人終日惶惶不安的白色歷史。一場舞台,四位表演者,演出當時代百姓的無數冤屈,隨著歌曲的舒緩、激昂、悲鳴,代表著受難者的氣球炸裂,令觀眾心中為之一顫,一聲聲好似能夠聽見當時的槍響。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演出最後,那白色的布幕拉下,是一座座無名孤墳的圖像,妹妹小時候不見的哥哥,直到女孩花白了髮,蹣跚了步伐,才在陰差陽錯下與妹妹以此種形式重逢,受難者家屬找尋已久的親人,正好像被掩藏的真相,在不明中,被埋入暗無天日的地底。約莫兩小時的演出,七章演出章節,「我來唸歌給你聽/不用給錢免著驚/姓明白哥我的名/今日說書來到這」以復古的江湖調開篇,二胡與阮交織,譜出一首首明白歌,正如副標──「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演講心得∣劉芳妤】
《明白歌》以劇場的形式述說著白色恐怖的歷史,劇場並非一般想像中的舞台劇,還加入了唸歌、說唱、敘事歌謠,各個章節的歌曲不同,而音樂本身便能使人迅速地前往某個時空。
全劇分為七章,說故事的形式也並非從一而終,亦未從同一個角色作為主軸而發展故事,但「時間」本身便是主軸,引領觀眾緩緩走進歷史之中,在不能被遺忘的歷史之中,看到許多小人物的身影與縮影。
我較有感觸的是第貳章「遠方歸來的朋友:伊是讀冊人」、第參章「逮捕與消失」、第伍章「自新:成為一個自新的人」、第柒章「無法送達的遺書」。
第貳章的開始便是歌曲〈站在哪一方〉,一轉序章的氛圍,歌詞提到工人、工會、勞動者,以及故事中人物所讀的書,都可知是社會主義的思潮;迅速地進入第參章的逮捕與消失時,從出現的幾題快問快答,我看出是出自我曾在網路上做過由《沃草》製作的測驗《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在測驗中若是選擇成為一個「有為」的人,便不能好好地活下去,以及,就在不久前我才讀到由《故事》撰寫,有關台大水源校區相傳很陰的文章,因其曾是國防醫學院所在地,當時許多大體老師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曾有學生後來在解剖檯找到被抓走而消失的老師、學長、同學,讀來令人頭皮發麻;第伍章中則是讓我得知過往未曾讀過有關「自新者」的身分,許多人被抓入獄後,強迫寫下改過自新的句子,原來許多自新者因並非自願,寫下自新的自白時精神狀況並不好;第柒章則是朗讀受難者的遺書,我想到《無法送的遺書》仍是至今我看了會對內容極有共感、感到不忍而難以閱讀的書籍。
映前的螢幕上便有讓觀眾先思考的問題:有哪些地名、人名、用詞曾經聽過或與自身有關,有那些情節以前曾經知道,對哪一個段落最喜歡或無感。
映後再以輸入關鍵字的互動模式顯示在螢幕上,我認為我是因為曾經讀過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真實故事,所以對於演出內容並未感到生疏,相對熟知而能藉由極少的描述直接聯想與對應事件,但也有同學的回饋是認為沒有主軸和無感,我覺得他可以試著詮釋,以及反思他為何無感,會不會因為未知而進一步了解?
而關於地名,再拒劇團《明白歌》挑選的演出地點並非一般的展演空間,並不只有在城市演出,講者也分享在借場地與各個地區演出時的困難與考量,而演出的城市可能是事件的事發地點,或是場所本身是不義遺址,例如此次放映的影片中,便是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人權博物館演出,想必蒞臨現場的人極能身歷其境,而國家人權博物館就距離我家不遠,但我一直沒有勇氣前往參觀,不過,在得知影片中的演出地點,反而令我想前往,因在參觀時也能同時想到《明白歌》的演出,以及最後一幕布幕降下,揭開演出地點便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設計。
講題∣ 再拒劇團《明白歌》放映會暨映後交流
主持人∣ 楊翠老師
日期∣ 2024.10.24 18:30-21:00
地點∣東華大學 藝術學院 階梯教室
【演講心得∣陳怡君】
過往對於白色恐怖的印象,來自課本、電影、書籍,而再拒劇團的《明白歌》則跳脫往日見過的表現形式,非純粹的歌謠演出,亦非舞台劇形式,而是帶有劇情展演的講唱形式,以「音樂說書劇場」帶領觀眾回到那令人終日惶惶不安的白色歷史。一場舞台,四位表演者,演出當時代百姓的無數冤屈,隨著歌曲的舒緩、激昂、悲鳴,代表著受難者的氣球炸裂,令觀眾心中為之一顫,一聲聲好似能夠聽見當時的槍響。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演出最後,那白色的布幕拉下,是一座座無名孤墳的圖像,妹妹小時候不見的哥哥,直到女孩花白了髮,蹣跚了步伐,才在陰差陽錯下與妹妹以此種形式重逢,受難者家屬找尋已久的親人,正好像被掩藏的真相,在不明中,被埋入暗無天日的地底。約莫兩小時的演出,七章演出章節,「我來唸歌給你聽/不用給錢免著驚/姓明白哥我的名/今日說書來到這」以復古的江湖調開篇,二胡與阮交織,譜出一首首明白歌,正如副標──「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演講心得∣劉芳妤】
《明白歌》以劇場的形式述說著白色恐怖的歷史,劇場並非一般想像中的舞台劇,還加入了唸歌、說唱、敘事歌謠,各個章節的歌曲不同,而音樂本身便能使人迅速地前往某個時空。
全劇分為七章,說故事的形式也並非從一而終,亦未從同一個角色作為主軸而發展故事,但「時間」本身便是主軸,引領觀眾緩緩走進歷史之中,在不能被遺忘的歷史之中,看到許多小人物的身影與縮影。
我較有感觸的是第貳章「遠方歸來的朋友:伊是讀冊人」、第參章「逮捕與消失」、第伍章「自新:成為一個自新的人」、第柒章「無法送達的遺書」。
第貳章的開始便是歌曲〈站在哪一方〉,一轉序章的氛圍,歌詞提到工人、工會、勞動者,以及故事中人物所讀的書,都可知是社會主義的思潮;迅速地進入第參章的逮捕與消失時,從出現的幾題快問快答,我看出是出自我曾在網路上做過由《沃草》製作的測驗《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在測驗中若是選擇成為一個「有為」的人,便不能好好地活下去,以及,就在不久前我才讀到由《故事》撰寫,有關台大水源校區相傳很陰的文章,因其曾是國防醫學院所在地,當時許多大體老師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曾有學生後來在解剖檯找到被抓走而消失的老師、學長、同學,讀來令人頭皮發麻;第伍章中則是讓我得知過往未曾讀過有關「自新者」的身分,許多人被抓入獄後,強迫寫下改過自新的句子,原來許多自新者因並非自願,寫下自新的自白時精神狀況並不好;第柒章則是朗讀受難者的遺書,我想到《無法送的遺書》仍是至今我看了會對內容極有共感、感到不忍而難以閱讀的書籍。
映前的螢幕上便有讓觀眾先思考的問題:有哪些地名、人名、用詞曾經聽過或與自身有關,有那些情節以前曾經知道,對哪一個段落最喜歡或無感。
映後再以輸入關鍵字的互動模式顯示在螢幕上,我認為我是因為曾經讀過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真實故事,所以對於演出內容並未感到生疏,相對熟知而能藉由極少的描述直接聯想與對應事件,但也有同學的回饋是認為沒有主軸和無感,我覺得他可以試著詮釋,以及反思他為何無感,會不會因為未知而進一步了解?
而關於地名,再拒劇團《明白歌》挑選的演出地點並非一般的展演空間,並不只有在城市演出,講者也分享在借場地與各個地區演出時的困難與考量,而演出的城市可能是事件的事發地點,或是場所本身是不義遺址,例如此次放映的影片中,便是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人權博物館演出,想必蒞臨現場的人極能身歷其境,而國家人權博物館就距離我家不遠,但我一直沒有勇氣前往參觀,不過,在得知影片中的演出地點,反而令我想前往,因在參觀時也能同時想到《明白歌》的演出,以及最後一幕布幕降下,揭開演出地點便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