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心得【隱匿老師】| 金典本事系列講座「找到你的天命,讓罪變成幸運 ──隱匿談《幸運的罪》

主講人∣隱匿老師
講題∣ 找到你的天命,讓罪變成幸運 ──隱匿談《幸運的罪》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4.12.18 15:00-17:00
地點∣ 東華大學圖書館 楊牧書房


【演講心得∣鄭淮方】

詩人隱匿藉由其生命中遇到的契機,來講述創作這件事。她在十五歲時爬山看見雲海時感到震撼,霎時間推翻過去她習以為常的觀念,同時間她也感到無以名狀的憤怒,如同柏拉圖洞穴說中第一次見到陽光的人類,對超越經驗的事物感到恐懼和嫉妒。她也因為讀到鯨向海的〈用世紀末最常見口吻〉,而對詩的寫作、鋪排方法產生變化。

如果問我十五歲是什麼樣的年紀,我會說是反抗的年紀。這並非在這之前我都不反抗或是屈服,而是將所謂戲謔、不滿的心態演變成真正對痛苦的直視與理解,十五歲的我跟隱匿一樣寫下第一首詩,一首現在看來很爛的模仿詩。

〈跳樓〉
從十五層樓
迷惘於下面的黑暗
在陽台與地面之間
刻印出呆版的直線
讓生命去結束
一片血紅的唏噓

這是模仿艾青的〈跳水〉,當然是黑暗版,每天的考試和讀教科書讓我最早有關於「異化」的經驗,人不再是人,是升學的跳板、老師的寵兒。這雖然不是我現在會寫的文字,卻是影響我之後對人生的看法,就跟跳樓一樣,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落入絕境,是什麼樣的情況會讓一個人願意用肉體的痛苦換來生命的結束,原來生命有多種可能性,可以不用聽話的可能性,不是那種小小的抵抗,而是那種毅然決然的拒絕。

不過後來我也開始理解,拒絕是困難的,哪怕是跟生死無關的拒絕。拒絕恐懼、拒絕有心機的搭訕、拒絕懦弱的自己……人如果夠果決,那應該也會早死,對果斷的行動產生懷疑本就是生物的防衛機制,只是遲疑與徬徨也確實在浪費我們的時間,我們終究要在懸崖邊緣重新爬起,走回自認為安全的道路。(隱匿:「我沒辦法接受惡念,惡念還是要處理,要拋棄,儘管有些東西丟不到。」)

「那如果想寫的東西始終無法寫出該如何是好?如果面對寫不出來的踟躕?」現場有人這麼問。隱匿是這麼回答的:「我也有很多東西都還寫不出來,但也因為這樣,人生才有很多可能性,才不會無聊。」在發現新世界之後,我們能夠明白,原來人生還有很多困難的階段,有些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得到解決,但翻過那道高牆之後,每次我們遭遇到生命最脆弱的時候,還請記起那次對盲目生命的超越,那是我們睜開眼睛的印記,是第二次人生的開始。


【演講心得∣林儀涵】

電波很神奇的詩人──
「(說自己什麼都不會)外語根本就學不起來,根本就是腦袋有洞,還好
學會了『貓語』。」
「我還有一個天命是搞笑。」(???)
演講到一半,看到自己準備的投影片上的貓,突然與外界斷線,喃喃說著
:「我的小貓……」

--

隱匿說自己寫詩的摸索期很長,初始大約是在十五歲左右,第一次看到了雲海、走在校園內的兩排菩提樹之間,因而萌生了想寫詩的念頭──她說開眼之後,這個看得見「美」的眼睛讓她開始中二,她的第一首詩是在數學課上寫的。

不過一直要到將近十五年後、也就是三十歲時,她才終於有種近似「開竅」的感覺。在這十五年間,雖然認為自己寫得不好,但還是陸陸續續寫些東西,而這中間伴隨著將近置之死地的三次失戀(「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垃圾。有了幾次經驗之後,就知道垃圾車來了。」)、921大地震、連續車禍。在騎機車撞到頭失去意識昏迷醒來後,她說自己的任督二脈彷彿就被打通了。當然以上這些她都是用她獨有的、神奇的、笑笑的語氣講述的。

提到逝去的愛貓蓓蓓,她說,當時自己回家看到她還覺得很有趣很好笑,拿起手機還在幫她拍照,因為,怎麼會有一隻貓咪那樣睡覺呢?意識過來時,「蓓蓓突然就沒有了。」她的詩集《幸運的罪》就是在蓓蓓過世以後開始寫的。

她在書中自序寫道:「『幸運的罪』典出《彌撒經》之〈逾越頌〉,西蒙.韋伊進一步將此與柏拉圖對話錄中提及的神話並讀,並延伸其含義:眾神為了懲罰放縱傲慢的人類,將原本完整的人一切為二,此後人們驚惶無依,永遠在找尋失去的另一半。然而對少數人來說,儘管這是罪,卻是一種幸運的罪,因為孤獨以及生來的缺憾,我們反而得到了新的可能,有機會成為更美善的存在。」

詩人得以用詩這個天命將罪變成幸運。雖然深知這絕不是容易的事,但對創作者來說,這就是如此值得努力的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