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心得【黃信堯老師】|創作變形記:莫名地走上影像創作

主講人∣ 黃信堯老師
講題∣ 創作變形記:莫名地走上影像創作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3.10.13
地點∣ 藝術學院階梯教室(A104)

【演講心得∣林儀涵】

「好好生活。」

常有人說現實人生比故事更荒謬,而阿堯導演擅長的就是透過他的故事帶觀眾回過頭去直視現實的荒謬。他的作品風格鮮明,主題緊扣各種社會議題,手法卻又幽默詼諧,各種小人物的悲劇變成了喜劇,於是那悲劇就更悲劇了──當你覺得自己該哭的時候卻笑了,最後發現自己笑著笑著連哭的能力都失去了。

阿堯導演說其實他以前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導演。年輕時他參與過許多社會運動,也加入許多環境保護團體,他和他的貓貓都喜歡四處走走看看。在進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就讀以後,他發現拍攝紀錄片能夠讓他遇到很多人、「賺」到很多故事。

演講中他提到一位因為沒人協助照顧浪浪而遲遲不肯開刀治療腰傷的阿嬤(後來終於找到人幫忙,阿堯導演也贊助了一些浪浪的飼料費)、一名騎摩托車遛鴿子的人(肩膀上有許多肉眼可見的鴿子大便),也提到了他的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中,「釋迦」這名角色其實是融合了三個真實人物而成的,其中一位是他在臺南安平堤防遇到的阿伯。阿伯從前是名遠洋貨輪的船員,退休以後回到陸地上住不習慣,夜晚的房間太亮睡不著,於是搬到海防衛哨裡,那裡沒有電,可以看到星星,旁邊還有水、有風,像在船上。

這個他在28歲時遇到的真人,他在43歲時將他寫進自己的劇本裡。阿堯導演說,他不是攝影機裡的人,他是那個手持攝影機的人。他觀看世界的方式就是觀看生活本身──四處走、四處看,聽別人說的話、聽大自然的聲音,然後回到自己,與自己對話。來自生活的各式混種與變形是他創作的養分,成分不純,但存活率高。演講最後,他分享自己一次到日本旅遊的經驗。他看著看不懂的日文菜單隨意點餐,身旁旅伴問他點了什麼,他回答:「我也不知道,來了是什麼我就吃什麼。」


【演講心得∣李培瑜】

本次演講邀請導演黃信堯來分享他的創作歷程。導演以「雜種‧變形」為主題,講述他從求學階段到走上紀錄片、影像創作導演的種種經歷。導演自承他的學習過程是混雜的,如何縫合這些出自不同宗門的知識與技巧的片段,形成日後創作的養分,並融會於作品之中,完成最後變形的工作,則須仰賴大量修正與一再反省。

此次演講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是創作者的開放性,物理意義上的開放性是生活的變化與移動,精神上的開放則是對於他人生命故事的好奇心,兩者加在一起,就能夠多元且多重地接受到新的刺激。不僅是長時間專注在一個創作計畫之中,容易不小心就封閉起來,創作者社群往往也有一定程度的同質。導演所提供與他人的對話經驗很值得參考,例如被動一點的層次,吃飯時豎起耳朵去(偷)聽別人說話,而主動一點,就是去開啟對話的契機。要跳出同溫層去開啟對話的契機,或許是說話的方式、態度、用詞,乃至語言的轉換,並兼地理位置上的移動,觀察不同情境中的氛圍、人跟人相遇時的試探等等,都是很有趣的經驗拓展。我喜歡觀察對話,也喜歡研究什麼樣的情境容易觸發對話,也期許自己日後在這方面有進一步嘗試。


【演講心得∣林廷宇】

黃信堯導演透過分享自身的生活背景,來講述踏上拍攝紀錄片的路途。

雜種、變形,黃信堯導演這兩個關鍵詞總結自己,正如台灣一樣,信堯導演出生年代為台灣80年代正處台灣狂飆時期,大量文化進入台灣使台灣成為多元的獨特文化。

因為工作關係能去到不同國家到處亂走,透過鏡頭來觀察自己週遭,生活的多變來自於日常,也因此喜歡拍攝紀錄片,踏上導演的路。

放下手機,和自己對話,生活的樂趣在用心觀察的眼睛。

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那就是生命。

題材是上天給的,對於信堯導演來說,每部作品和人有關,將觀察的種子埋在心裡,他總有天會萌芽。

創作的訓練過程是不要離自己的對象太遠,生活的比重比創作重要,換個視角思考你能看見不同的地方,越在地越國際,走出自己的特色,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獨特果實。


【演講心得∣劉筱晗】

黃信堯導演稱自己的影像創作之路為「雜種·變形」。他分享自己大學時期的社會運動故事、從事影像創作以來遇過的人事物以及近幾年拍攝過的紀錄片和宣傳廣告。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導演在為左轉有書所拍攝的,向國際介紹台灣獨立書店特色的短片中,以他一貫使用的台語,溫柔地述說這塊土地上的書店與人民的連結。「台灣不大,但有山有海。台灣不大,但千年歷史、族群包容。台灣不大,但多元性別、在地意識。台灣不大,但轉型正義正在進行。台灣不大,獨立書店不大,星火也不大,只要點得著,就足以燎原。」看了這部短片,確實會引起我想要實際走訪各地的獨立書店。
導演在演講中不斷提到,要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從生活中尋找題材。相信對身旁的創作者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時刻都在思索題材,但其實它就在我們身旁,觸手可及之處。如何看到事情不同的面向,找到自己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是我們將生活轉化為文字的過程。
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那就是生命。雖然導演並非從大學就接觸紀錄片拍攝,走到今日的成就,也一定經歷了許多的挫敗。但生命中所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成長的養分。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