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心得【胡慕情老師】∣傷害的寫作

主講人∣ 胡慕情老師
講題∣ 傷害的寫作
主持人∣小美(系友)
日期∣ 2022.12.28
地點∣ 人社一館第三講堂

【演講心得∣林英華】

胡慕情是一位年輕的記者、報導者。所謂年輕,並非只指年紀,而是在講座中所散發出那種追求社會真相(甚至公義)的幹勁。她說,原初撰寫灣寶故事時,心想自己對灣寶的人事物都可如數家珍,預計一年便可完工,碰巧遇上香港的反高鐵運動,於是便立刻自掏腰包,跑去香港了解土地抗爭運動,覺得也與台灣息息相關。提起背包,說走就走,沒有一點熱情和幹勁,無法這樣。

她也會一個人靜靜地待著,爬梳文件,翻箱倒櫃,尋找新聞/事件背後的公共性,尋找這些個人新聞事件背後共性的社會問題。除了土地徵收,她的報導還處理不少殺人案的新聞。她不希望這些事件以某些聳動的字詞概括、簡化,成了一則新聞後,便無人問津,而背後結構性的問題仍然存在。於是她追問自己,走訪當時人和相關人士,翻查相關資料,拉出躲藏在這些傷害事件背後的真相和根源。

講座分享的案件豐富,而我最記得她說反國光石化運動。她說如果不是那場運動,那片似乎毫無價值也不起眼的泥灘地會講成沙灘地,中華白海豚會消失,大杓鷸也不會在濕地上飛起。幸好,一切都還在。香港也曾經有這樣一塊泥灘,我學生時期曾去採訪過。這塊泥灘沒有大杓鷸的光顧,表面看起來像是塊爛地,但有管海馬、飛白楓海星、清齒寶螺等豐富罕見物種,生態價值極高,卻被發展商看中,欲改造成人工沙灘。自政府在2008年起有意動工,環保團體和市民便一直與政府拉鋸,最終環團敗訴,泥地附近一帶被清場。而2021年夏,龍尾灘人工沙灘正式啟用。

期望文字能做些什麼。


【演講心得∣吳宜鈴】

第一次讀到胡慕情老師的報導文章,是她寫「湯姆熊隨機殺人案」嫌犯曾文欽的社會報導,印象很深刻,她下的標題是「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她寫她進到看守所面對面親自訪問曾文欽,同時也側訪他身邊的人:他的父親、表姊,也爬梳相關精神疾病文獻和判決書,試圖拼湊出一個「人」是如何成為被社會所恐懼的「人魔」,在她的報導底下曾文欽不再是一個只出現在新聞報章雜誌上平扁的名字,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立體鮮明的「人」。

在講座中胡慕情老師分享自己是如何走上報導、成為記者的這條路。

「因為我想要聽故事。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要把它寫出來,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去選擇當一個記者。」

因為有這樣講述故事的渴望,所以她總是想盡辦法盡可能地訪問到當事者,沒有機會的話她也會試著採訪身邊的人,家人、同學或是師長——只為了讓這些社會案件下的當事人能夠有更多被傾聽或是看見的可能,而不是僅僅只存在於事發的當下、判決書和新聞報導上,就如同她分享她在採訪日月明功虐死案時,她知道這個事件再被提起對當時參與的加害者是一種傷害,但是她想藉由她的報導去告訴大眾在事件的背後其實有著不同的角度,「這也是讓他們給自己向大眾解釋的機會。」透過她的分享和報導才讓大眾知道:日月明功虐死案並不像當時新聞聳動的標題一樣是邪教虐殺案,在所謂虐殺的背後其實是因為失控的愛,跟隨著她的報導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成員面臨孩子的青春期,有著「小孩可能變壞」的深層恐懼,加上組織互動上遵循父權家長式的互動關係、習於服從傳統管教方式,後期又隔絕於親朋網絡關係緊密的默園,這一連串因素的加乘,才導致的憾事。

透過這次的講座瞭解到在她筆下的社會報導之所以往往和其他報導不同,在於她因為想要讓大眾明白很多時候真相並非只有一個面向或是絕對,在她所關注的社會案件中其中的複雜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我覺得我就是在挑釁讀者。」在講座最後的Q&A時間她這麼說。也許是挑釁,但也許她只是用她的方式在讓大眾知道人的多面向,也許人魔曾經也不是冷血的,他也曾有過名字、有過溫度。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