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心得【翁文嫻老師】∣ 以「字思維」進入詩美感的世界

主講人∣ 翁文嫻老師
講題∣ 以「字思維」進入詩美感的世界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2.06.18
地點∣ Google Meet 線上演講

【演講心得∣韓祺疇】

翁文嫻老師的講座替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理解詩歌的大門,「字思維」告訴讀者如何檢視詩中每一個字詞的流動,那不是單純的新批評工具,而是發掘字與字、行與行所勾連的畫面,在景像切換之間,呈現出的獨特美感。講座上提及了法語詩人藍波、傑閎‧格庵、華語詩人夏宇,「字思維」的概念都幫助我們穿透時空語言的隔離,也能從夏宇「無以名狀」的詞彙裏,真正觸碰到詩歌的內核。

在最後提問部分,有人提出詩歌形式與內容,是否就像大門與房子的關係,詩人在創新時又會否顧此失彼?翁文嫻老師則回應說,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像身體與靈魂,無法分開去看待,好的創作者自會選擇最好的形式去表達內容。


【演講心得∣吳沛璇】

翁文嫻老師的文學造詣並不僅僅是在華語文上,也有在外文的翻譯當中。演講的過程裡,老師以法文流暢地讀了一首藍波的〈洪水之後〉,有時候文字的美感並不僅是生於母語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在音律和使用語文的結構。

老師對詩作的解讀總是充滿浪漫的意境,延續了昨日老師的另一個講座,翁老師習慣將每一句話都製造出一種畫面與意象的美,而並非去追逐之微末節每一處都該被解剖開來掰碎了尋找理論完善。這興許是一種獨屬於創作者的怡然自得麼?對詩難以捕捉到感覺的我,面對詩作時總是小心翼翼試圖去挖掘到作者每一絲每一縷的線索好去解讀,勉強靠著對文字的理解去分析作品,卻又常常一不小心步入誤區,成為過度的超譯形成嚴重的藍色窗簾。而翁老師給我的感覺不大一樣,她好像活在這些詩作中,是把玩著手裡文字的操控者,她的解讀是輕鬆而開闊的,每一分毫的情感拿捏都令人耳目一新。熟悉詩作進而解讀,老師在分析詩時的話語乍聽之下也許對匠氣派的我來說是難以輕易接觸到的,可確實能夠從她的話語中聽出一首詩的聲音、感覺到一首詩的靈氣,好像這些作品是真正存活的,不再單單是紙上的幾句陌生話語。

從字的思維去接觸詩的美感是一種對我們不陌生卻又並不容易的事情,理解一個字詞的意思,碰觸到字詞的運用,忽地想起了唐朝賈島在思考寫〈題李凝幽居〉時煩惱著到底要寫「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推和敲都沒有錯誤,但帶來的美感和畫面的延續卻是大不相同的。有人對此具有敏銳度,有人並不,也有人總是在當中猶豫不決。翁文嫻老師在這場演講裡就像是當時和賈島提出使用「敲」字更好的韓愈,對文字的理解、對節奏的把握、對一段詩文的感受拿捏得恰到好處,一分不多。

老師同意用心去感受詩作,也確實,多半時候真正感動人的作品並不在他是否特意按照某個寫作手法去書寫,寫作技法很重要沒錯,但作品所要傳達的更多時候是屬於情感和知識的分享,自己所見所聞所聽所思所想,屏除掉那些繁瑣的創作理論,用心去品讀一首詩作、一篇文章,總是能夠最直接地去靠近作品的本質。


【演講心得∣呂穎彤】

是次講座翁文嫻老師介紹了一種叫「字思維」的讀詩方法,是把詩中的字詞切割成最小單位,再形象化成畫面,畫面與畫面間相互堆疊,如同一個個鏡頭的連接,最終形成全景。老師分別以漢語近體詩、現代翻譯詩、華語現代詩作為例子,解說這套理論的實際操作方式,如何深入詩的骨髓,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緒。其中一首法語詩,藍波的〈洪水之後〉讓我印象深刻,這首詩的首句為「當洪水再度自己坐下來」,接下來一連串看似不相關的畫面接連出現,比如「骯髒大街攤子擺開,人們拉著小船航向層層高疊的海如航進版畫中」、「夫人在阿爾卑斯山裝一架鋼琴」、「金碧的輝煌旅館建在河水渾沌與極地黑夜中」,各種質地各異的畫面相互交織,然後「水」再次出現,「水與及悲傷,攀上去再掀起洪水」,上面一切種種都被捲進去洪水之中,世間的繁複交錯,在水中消滅,如是我們從畫面的堆疊到消失中,理解詩人言及的「悲傷」。

過往讀詩,時常陷進解剖意象背後的指涉,或者從詩人身處的時代、文化之類的角度切入分析,但翁老師提供另一個角度的閱讀方式,認為不一定需要理解意象的含抑或時代意義,而是回歸作品本身,從字詞,以至於畫面的交織中,單純體會詩作的美感。


【演講心得∣王信益】

第一次聽翁文嫻老師的演講,老師為我們講述了關於「字」思維的概念。比方說石虎說的:使兩字並置,產生出兩山相撞、兩水相融,兩組意象比隔和融化,產生的美感。

還有,程抱一的讓句法的羈絆被減到極限,所以意象超越線性,形成一些星座,星座間交識的火焰,創造出一個廣大的含義場。

這讓我領會到,在創作的時候有時候會太想讓意象扣緊,就會減少詩意;但如果兩組意象離得太遠,就無法產生有機的連結。

這樣的寫法像是連環船一樣,是一種美學的表現形式。然而,若是運用字思維的方式,讓羈絆降到最低,則可以讓這些意象產生複數的化學反應,而形成另一種星空般的美學。

緊接著,翁文嫻老師介紹了李白、藍波、傑閎·格庵的詩,念詩的時候充滿了熱情,兩眼發光,完全的投入在詩裡,真的好可愛,和我以前聽過的演講完全不一樣。

而且老師在念藍波的詩時,有一句「這時,月娘聽到穿越百里香大漠尖細的狼音——而踢著木屐的歌聲在果園內嚎叫」,非常投入學著狼叫的聲音,彷彿巫降臨。翁老師說,沒有人敢說藍波這首詩在寫什麼,但他非常喜歡,也覺得有時候,不知道詩確切表達的是什麼,但只要去體會那首詩的美就足夠了。
像是藍波所說:「詩並非回應那些行為,而是走在行為之先。」,翁老師接著說,詩是挖掘那些行為背後的感性湧動。

整場演講下來,除了翁文嫻老師的細心解說字思維的理念,最難得的是我看到一個喜歡詩的人,那種熱情、那種返璞歸真的投入很讓人感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