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心得【張嘉祥系友、戴睿駿系友】∣鬼仔古講起.獨立音樂與文學共同創作的可能:童年的魔幻鄉野《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主講人∣張嘉祥系友、戴睿駿系友
講題∣鬼仔古講起.獨立音樂與文學共同創作的可能:童年的魔幻鄉野《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主持人∣ 吳明益老師
日期∣ 2022.04.27
地點∣ 人社一館第三講堂
【演講心得∣紀湘綸】
這場演講超乎我原先的想像,嚴格來說,它更像是場創作分享音樂會。演講一開始學長介紹了幾項創作時會用到的樂器,包含南管、碰鈴。看著同學傳閱樂器,我竟感受到許久未見、期待演講開始的興奮感,像個極少聽演講的鄉巴佬。學長隨後講起他做專輯的初心——因為受到Bob Dylon成為諾獎得主的刺激,開始思考難道音樂不可以是文學嗎?何為文學又何為音樂呢?2016年學長的自問亦讓我思索良久,是否有可能,或許世界上真的沒有這麼多分界呢?我經常在聽歌時體驗到讀文學作品時的滿足與悸動,兩者其實有些時刻並非兩者,而是有許多共通性的一體。身為文學系所的學生,我經常思考——或被迫思考——究竟文學之於我是什麼,它又影響了哪一部分的我,答案總是隨著時間有所浮動,某些脆弱的時刻深深厭惡文學,認為就算讀再多也無法改變現狀。但文學本來就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是嗎?只要能從中獲得些許認同與感動,就能再讓自己勇敢下去。
接著學長談到他作品的生成,靈感來源多是自己的生命經驗,像是在廢棄房舍聽到的鬼故事、無名屍成為人人祭拜的超靈驗神明,這些都構成了歌曲中不一般的書寫題材。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許多許多「鬼故事」能構成一張專輯,但聽學長說故事後,又覺得這些故事都不只是單純的鬼故事,這些扣著生命發生的種種,有些看似詭異、令人發毛,實則是一個人成長的痕跡,其中又包含眾多真實的情緒與感受,這樣的訴說方式相當打動我。在吹音樂的採訪中,學長形容他們的創作方式「比較像在寫小說」,的確,對我而言小說是需要長時間「養」出來的,經過不斷的沈澱與思考,緩緩形成一部小說。放在裝咖人的創作上,因為他們不把音樂與文學劃分開來,兩者才能夠類近,我也才會產生聽講當下的感動。
另外,學長們現場演出了三首歌曲,其中〈林秀媚〉最打動我。這首歌以二二八受難者盧炳欽之妻林秀媚為訴說者,說著丈夫受害後的種種,我很喜歡這種說故事的口吻,以及隨著歌曲進行,逐漸高昂的情緒。大量「拜請」的重複出現,使得強烈渴望、祈求的心境更加突出,而我作為聽眾,隨著演唱者一次次呼喊,我愈發能共感林秀媚的無助、哀傷,與堅強,如此真實而令人不捨。有人問他為何在整張唱家鄉的專輯中,加入一個不甚相關的二二八受難者呢?「我想是因為小時候我一直在逃跑」他說,愛吵架的父母親讓他不願待在家裡,於是經常「逃跑」到各處,像是運送豬隻的小舅家,而這些逃跑的經驗,讓他可以理解必須閃躲的哀傷。我也曾閃躲過,想逃離怪異的家人、無法處理的人際關係,聽到學長這樣說著,覺得某部分的自己似乎被理解了。
這次演講我收穫頗多,聽著明益老師說想做什麼就去嘗試看看,一定要想辦法跨出第一步,但不要跨半步,至少要深入到一定程度,這樣才會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投身什麼領域。演講結束後騎車經過志學街,看到其中一位演講者正在老莊問茶買飲料,我突然發現他們也就是一般人,會做跟大家一樣的事,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全然投身深感興趣的領域,並且堅持了許久。謝謝這場演講,給了我不同的視野,以及思考的可能性。
【演講心得∣吳宜鈴】
這次講座邀請了系友張嘉祥與戴瑞駿兩位學長分享獨立音樂及專輯《夜官巡場》製作的經驗談。嘉祥學長提到,關於音樂與文學創作的啟蒙是大學期間修習明益老師的華語流行音樂課程時,因為期末作業需要錄製Podcast以及在課堂讀到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的〈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的歌詞,進而開始有了將音樂與文學結合的想法,到去年也終於完成《夜官巡場》這張專輯,同時也有與專輯曲目可相互對應的小說也即將在今年出版。
有趣的是,不管是專輯中的曲目或是小說,都是取自嘉祥學長自身經驗為藍本而發想的創作,在以口白方式呈現的曲目〈夜官〉中他提到「玉女」更是他創作的起源,他將自己從小到大所經歷到科學難以解釋、有些玄妙的經驗,放入他的創作中。
而讓我印象深可的歌曲是〈流水媽〉,學長提到在嘉義有很多「流水媽」、「流水公」這樣非正神的陰廟,但因為靈驗所以仍有許多在地人祭拜;他提到了一點在創作上的觀點:有時候記憶的出入,可以是創作的空隙。這個記憶是來自他自己與母親的對話,他曾問過母親敗的流水媽是男是女,但也許因為母親忙於祭拜儀式,隨口回答「男的」,這讓他開始想:會不會其實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祭拜的神究竟是男是女?因此在他的小說中,他正是藉由這樣的記憶出入而完成了創作。
另外戴戴(瑞駿)學長則以不同的觀點來分享他參與這張專輯的製作過程,因為是負責配唱、合音的部分,因此他也說明了自己對嘉祥學長作品的想法,和他如何去詮釋;他說自己沒有任何樂理基礎,關於合音的知識都是他一個人上網搜尋影片靠模仿練習而成,再進而找到自己的「聲音」。
這就像創作一樣,初學時我們必定想要找到自己的聲調,但也許從模仿也是一種學習找到自己聲音的方式。從兩位學長的分享中,感受到他們對於文學的喜愛與詮釋,更也看見將不同素材融合在不同媒介中的呈現,文學不再只是停留於紙本、文字,音樂也不僅於歌詞、旋律,若能為自己開拓更多元的可能,我想這也是身為創作者所需具備的能力之一。
【演講心得∣向美英】
裝咖人的作品成功展現音樂和文學的交織,主唱張嘉祥同時也兼作詞人,他提及2016年Bob 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觸發了他對音樂與文學之間更多的思考,演講的核心圍繞在作的創作歷程裡,「聆聽」他者與自我的聲音成為創作的關鍵,以故事和生命經驗疊加出動人的音樂。
裝咖人在歌曲中使用台灣民俗樂器,增添台灣味,欣賞的當下還未辨明歌詞,就先被歌聲和樂聲打動,演出過程之中有許多像是在召喚、在對話的段落,各自成為了神秘的路徑,通往過去,也連結著未來。作品蘊含多面向的可能性,故事再現的可能性、療癒的可能性,還有風土轉化成不同面貌的多樣性,使原有的故事產生鬆動,有更豐富的想像空間。在現場聆聽,彷彿有一條條的伏流在蔓延,裝咖人捕捉生命的豐富意象,從人、世界與神在之地的裂縫,讓我們用一種嶄新的方式來觀看生命。
「這塊專輯是我寫予故鄉的歌,寫予火燒庄的歌,寫予所有受難孤魂的歌。」張嘉祥學長書寫自身,成為自己的觀察者,以自身的童年經驗化為創作的素材,紀錄關於嘉義民雄火燒庄的故事,其中也寫到關於台灣歷史創傷記憶的二二八事件,他梳理台灣與自身生長經驗的故事,凝視眾神與他人的片刻,捕捉人與神的面貌,補足台灣文化史,並且開展更多元的面向。聆聽裝咖人的音樂彷彿在看劇場,有眾神、孤魂,以及充滿不平凡故事的凡人,透過文學與音樂的藝術串接,再現於我們眼前,繁複的意象勾連出神秘奇異的氛圍,像是一場通靈儀式,由音樂和文學去溝通、對話,音樂帶給讀者的感受是十分直接有力且富有渲染性,把我們從日常生活裡拉進一個異空間,成為「靈」的一份子。
我一直喜歡著望向故鄉、深植於土地的作品,那些都是很「具體」的生命力,把台灣社會人民的生命圖像與集體記憶記錄下來,留下一個個深刻的足跡。張嘉祥學長提到專輯裡《林秀媚》這首歌曲的創作緣由與歷程,他將故事的主角放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未亡人」,關懷還在世的受難者。我上網搜尋關於林秀媚的資料,她的丈夫在嘉義車站被槍決,丈夫在遺書中,寫下對妻子滿滿的愛。作者將關懷放置在未亡人身上,想像林秀媚的心境,去設想未亡人,怎麼擁有堅強的生命力面對丈夫走後的生活,一個台灣女人怎麼去扛起一個家庭與沉重的傷痛。歌曲輕快清明,擺脫深沉的憂鬱,「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踅矣踅,轉矣轉」,用輕盈溫柔的方式轉化歷史的悲痛,也讓更多人知道,林秀媚的存在。
【演講心得∣蘇朗欣】
這次講座邀請了台語樂團裝咖人的成員:張嘉祥先生、戴睿駿先生來主講,由吳明益老師主持,是明益老師這個學期的「華語流行音樂」課相關的講座。
在這次講座之前,我不太認識裝咖人,只聽說過名字,知道是一個由華文系畢業生組成的獨立樂團。聽講之前特意搜尋了他們的相關資訊,找到在一次訪問中,他們說自己「創作的方式比較像在寫小說」,我就猜測,他們的音樂想必是相當重視故事性的。
在講座現場聽到他們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後,我就更加確定了他們的音樂確實富於敍事能量。這次裝咖人主要分享了專輯《夜官巡場》裡的幾首歌曲:〈水流媽〉、〈林秀媚〉、〈自頭講起〉,每一首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素材作支撐。嘉祥講到〈水流媽〉背後的靈感來自他童年時候經過的宮廟;〈林秀媚〉是二二八時期,嘉義的一位同名的白色恐怖受害者;〈自頭講起〉則是嘉祥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恐怖經驗……裝咖人在創作時,除了在歌詞寫作上會融入故事素材,在作曲上也會配合內容,決定使用哪種樂器、採取何種曲風。
很可惜我聽不懂台語,不太明白歌詞內容,在現場的時候只能專心聆聽音樂,隱約分辨當中的北管元素,感覺裝咖人把傳統的北管、台語歌詞和搖滾曲風融合起來,構成了一種嶄新的台灣流行樂風格。我自己較少接觸台語音樂,所以這一次聽講(再加上裝咖人的現場表演)是一次相當新穎的經驗。
最後想讚嘆現場演繹的幾首歌曲都超好聽(特別是〈水流媽〉),睿駿的高音好厲害!希望裝咖人未來可以考慮推出acoustic版本的《夜官巡場》!
【演講心得∣呂穎彤】
是次講座為小型音樂會和小說創作分享的Cross Over,邀請了裝咖人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夜官巡場》是他們的專輯,同時也是樂團主唱張嘉祥的短篇小說集,似乎有試驗、碰撞各種藝術形式的意圖,兩者互為影響,也相互呼應,讓我看到音樂、語言、文字、想像和自我經驗,在藝術作品中調和,抓取平衡的可能性。
無論是裝咖人的音樂或張嘉祥的小說,都帶有一種隱約的鬼魅氛圍,音樂上使用傳統樂器,加入宗教儀式的元素,渲染神秘氣氛,而小說則穿透現實,目光不只放置在人身上,也帶入神明、靈魂、鬼的角色。然而,他們的藝術卻並不飄渺,而是深深紮根在台灣的現實,故鄉的土地上,呈現「實—虛—實」的型態,就像是一條虛線,中間存在一道縫隙,讓各種想像的可能性進去,而一切看似魔幻的經驗,最終卻把讀者/聽眾帶回現實,著眼於個體生命或社會議題上。其中〈林秀媚〉讓我印象最深刻,作品取材自二二八事件,選擇以受難家屬的角度切入,敘述「未亡人」經歷親人離世後,如何帶著悲傷活下去,即使魅影偶爾出現,召喚過去的時光,但留下來的生命,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不懂台語,因此對我而言,這首歌的語言是虛的,但當他們演唱,我從歌聲中抓取斷裂的詞彙,感受音樂的起伏,竟然體會埋藏在歌曲背後深沉的思念與祝福。
這次的演講讓我看到多元融合所碰撞出的火花,文學並不能只框限在文字本身,生活中所有看似與藝術無關的經驗,都有轉化成文學的可能,體驗生活,搜集經驗,才是讓作品豐富的途徑。
【演講心得∣林英華】
既是講者,又是華文系學長的張嘉祥先生說:「Bob 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天晚上,我問自己,什麼是文學?文學與音樂的界線在哪裏?我的歌會是文學嗎?」抱著以上種種問題,張嘉祥先生和同屆好友戴睿駿先生、朱雨民先生一起組成了「裝咖人」樂隊。
「裝咖人」樂隊音樂的元素與台灣的民間音樂、鬼神故事關係密切。為了在音樂中融入傳統北管的元素,他們還特意向淡水懂得吹北管的伯伯學習。三位師兄分別演奏了他們最新專輯中的〈水流媽〉、〈夜官〉和〈林秀媚〉,然後說起了歌曲創作背後的鬼故事,甚為有趣。
〈水流媽〉取自嘉祥學長故鄉的神明故事。他說在故鄉嘉義民雄,有一座水流媽廟。傳說這廟供奉的,是清朝時村民在附近流水處撿到的女屍骨,居民撿起安葬、供奉,成為今日的水流媽廟。據街坊和親人說,這座水流媽廟十分靈驗,出了保佑村民出入平安之外,不少人會在廟裏看明牌。嘉祥學長根據自己的童年經驗,結合民雄的民間傳說,不僅寫成了包括〈水流媽〉在內的《夜官巡場》專輯,還以此同樣的故事藍本寫成小說。小說尚未出版,但令人期待。
與〈水流媽〉不同,歌曲〈林秀媚〉是取自二二八政治受難家屬的故事。林秀媚的丈夫盧鈵欽是嘉義人,本來是名牙醫,後當選為參議員,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與陳澄波一同前往水上機場與國民黨進行談判。盧鈵欽在出發前已感覺到自己凶多吉少,但身為參議員,覺得自己仍是有義務和責任去談判,留下遺書與妻子訣別。嘉祥學長在寫〈林秀媚〉時一直思考,受事件影響卻還在世的人應該如何活下去,於是他寫下了「厝內序細攏平靜 目屎袂落林秀媚/有時你會哭規暝(mî) 有時你會坐桌頂 / 等亻因彼工攏落去 菩薩面前講予明」這歌詞。
看著別人如何書寫、保存、甚至反思自己的本土故事,對自己書寫香港本土故事亦有不少啟發。最後,得悉「裝咖人」入圍了2022年金曲獎年度新人獎,祝願學長們都能載譽歸來。
【演講心得∣陳怡安】
在一門華語流行音樂課堂上受到啟發後,張嘉祥與戴睿駿開始招兵買馬組成「裝咖人」樂團,以傳統的北管南管、嗩吶樂器,與吉他、貝斯、爵士鼓編制開始創作與演出。出身華文系的張嘉祥分享他在創作歌曲時,都已有一份小說文本,音樂與念白都很文學,這也是裝咖人與其他北管樂團如百合花較不同之處。
張嘉祥分享創作〈林秀媚〉的過程,他從歷史文獻中讀到在一則白色恐怖受難者盧炳欽與受難者家屬的林秀媚的故事。「受難者家屬就是受難者」,他決定以留下來的女性妻子的心聲寫歌,想像她在祭祀與祈禱並寫下這首感人的歌曲。
負責其中高音部演唱的戴睿駿,則分享自己在演唱時需要做許多事前的想像、揣摩以求更好的融入角色之中。由於裝咖人的作品,多與傳統喪葬、傳統信仰有關,他也分享自己曾夢見神靈,以及在演唱過程中遭遇過的靈異事件。他相信可能真的有靈魂會在演唱時前來聆聽。
講座中裝咖人不時穿插演出與念白於其中,與其他講座體驗非常不同。音樂的感染力,與語言緩緩道來的敘事,引領觀眾進入、沉浸於裝咖人的世界裡。
【演講心得∣拉夫喇斯‧璟榕】
曾經因為鮑伯・狄倫獲諾貝爾獎,認知到現代的「詩歌」仍與音樂相連。這次演講則讓我真正進入到音樂和文學(且是小說)共同創作的過程。在這之前,小說和音樂,我未曾想像兩種藝術形式能夠相互碰撞,但在張嘉祥、戴睿駿兩位系友的演繹下,我才體驗到故事是能夠被音樂表現出來的。尤其鄉土性極強的故事上,演唱者的聲腔和創作者選用的樂器,皆貼合著故事時代感和氛圍。
此外,最令我佩服的其實是張嘉祥實踐自我創作想像的勇氣。他分享到自己學習音樂的經驗淺薄,然而卻仍結合「音樂」創作呈現自己的文學想像。不論是作為文學創作者的田野採訪,或作為音樂人向傳統樂器師傅拜師學藝,至最終組團完整音樂呈現架構,都需要張嘉祥主動跨出,才能完成這場音樂與文學共同創作的「實驗」。
講題∣鬼仔古講起.獨立音樂與文學共同創作的可能:童年的魔幻鄉野《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主持人∣ 吳明益老師
日期∣ 2022.04.27
地點∣ 人社一館第三講堂
【演講心得∣紀湘綸】
這場演講超乎我原先的想像,嚴格來說,它更像是場創作分享音樂會。演講一開始學長介紹了幾項創作時會用到的樂器,包含南管、碰鈴。看著同學傳閱樂器,我竟感受到許久未見、期待演講開始的興奮感,像個極少聽演講的鄉巴佬。學長隨後講起他做專輯的初心——因為受到Bob Dylon成為諾獎得主的刺激,開始思考難道音樂不可以是文學嗎?何為文學又何為音樂呢?2016年學長的自問亦讓我思索良久,是否有可能,或許世界上真的沒有這麼多分界呢?我經常在聽歌時體驗到讀文學作品時的滿足與悸動,兩者其實有些時刻並非兩者,而是有許多共通性的一體。身為文學系所的學生,我經常思考——或被迫思考——究竟文學之於我是什麼,它又影響了哪一部分的我,答案總是隨著時間有所浮動,某些脆弱的時刻深深厭惡文學,認為就算讀再多也無法改變現狀。但文學本來就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是嗎?只要能從中獲得些許認同與感動,就能再讓自己勇敢下去。
接著學長談到他作品的生成,靈感來源多是自己的生命經驗,像是在廢棄房舍聽到的鬼故事、無名屍成為人人祭拜的超靈驗神明,這些都構成了歌曲中不一般的書寫題材。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許多許多「鬼故事」能構成一張專輯,但聽學長說故事後,又覺得這些故事都不只是單純的鬼故事,這些扣著生命發生的種種,有些看似詭異、令人發毛,實則是一個人成長的痕跡,其中又包含眾多真實的情緒與感受,這樣的訴說方式相當打動我。在吹音樂的採訪中,學長形容他們的創作方式「比較像在寫小說」,的確,對我而言小說是需要長時間「養」出來的,經過不斷的沈澱與思考,緩緩形成一部小說。放在裝咖人的創作上,因為他們不把音樂與文學劃分開來,兩者才能夠類近,我也才會產生聽講當下的感動。
另外,學長們現場演出了三首歌曲,其中〈林秀媚〉最打動我。這首歌以二二八受難者盧炳欽之妻林秀媚為訴說者,說著丈夫受害後的種種,我很喜歡這種說故事的口吻,以及隨著歌曲進行,逐漸高昂的情緒。大量「拜請」的重複出現,使得強烈渴望、祈求的心境更加突出,而我作為聽眾,隨著演唱者一次次呼喊,我愈發能共感林秀媚的無助、哀傷,與堅強,如此真實而令人不捨。有人問他為何在整張唱家鄉的專輯中,加入一個不甚相關的二二八受難者呢?「我想是因為小時候我一直在逃跑」他說,愛吵架的父母親讓他不願待在家裡,於是經常「逃跑」到各處,像是運送豬隻的小舅家,而這些逃跑的經驗,讓他可以理解必須閃躲的哀傷。我也曾閃躲過,想逃離怪異的家人、無法處理的人際關係,聽到學長這樣說著,覺得某部分的自己似乎被理解了。
這次演講我收穫頗多,聽著明益老師說想做什麼就去嘗試看看,一定要想辦法跨出第一步,但不要跨半步,至少要深入到一定程度,這樣才會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投身什麼領域。演講結束後騎車經過志學街,看到其中一位演講者正在老莊問茶買飲料,我突然發現他們也就是一般人,會做跟大家一樣的事,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全然投身深感興趣的領域,並且堅持了許久。謝謝這場演講,給了我不同的視野,以及思考的可能性。
【演講心得∣吳宜鈴】
這次講座邀請了系友張嘉祥與戴瑞駿兩位學長分享獨立音樂及專輯《夜官巡場》製作的經驗談。嘉祥學長提到,關於音樂與文學創作的啟蒙是大學期間修習明益老師的華語流行音樂課程時,因為期末作業需要錄製Podcast以及在課堂讀到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的〈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的歌詞,進而開始有了將音樂與文學結合的想法,到去年也終於完成《夜官巡場》這張專輯,同時也有與專輯曲目可相互對應的小說也即將在今年出版。
有趣的是,不管是專輯中的曲目或是小說,都是取自嘉祥學長自身經驗為藍本而發想的創作,在以口白方式呈現的曲目〈夜官〉中他提到「玉女」更是他創作的起源,他將自己從小到大所經歷到科學難以解釋、有些玄妙的經驗,放入他的創作中。
而讓我印象深可的歌曲是〈流水媽〉,學長提到在嘉義有很多「流水媽」、「流水公」這樣非正神的陰廟,但因為靈驗所以仍有許多在地人祭拜;他提到了一點在創作上的觀點:有時候記憶的出入,可以是創作的空隙。這個記憶是來自他自己與母親的對話,他曾問過母親敗的流水媽是男是女,但也許因為母親忙於祭拜儀式,隨口回答「男的」,這讓他開始想:會不會其實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祭拜的神究竟是男是女?因此在他的小說中,他正是藉由這樣的記憶出入而完成了創作。
另外戴戴(瑞駿)學長則以不同的觀點來分享他參與這張專輯的製作過程,因為是負責配唱、合音的部分,因此他也說明了自己對嘉祥學長作品的想法,和他如何去詮釋;他說自己沒有任何樂理基礎,關於合音的知識都是他一個人上網搜尋影片靠模仿練習而成,再進而找到自己的「聲音」。
這就像創作一樣,初學時我們必定想要找到自己的聲調,但也許從模仿也是一種學習找到自己聲音的方式。從兩位學長的分享中,感受到他們對於文學的喜愛與詮釋,更也看見將不同素材融合在不同媒介中的呈現,文學不再只是停留於紙本、文字,音樂也不僅於歌詞、旋律,若能為自己開拓更多元的可能,我想這也是身為創作者所需具備的能力之一。
【演講心得∣向美英】
裝咖人的作品成功展現音樂和文學的交織,主唱張嘉祥同時也兼作詞人,他提及2016年Bob 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觸發了他對音樂與文學之間更多的思考,演講的核心圍繞在作的創作歷程裡,「聆聽」他者與自我的聲音成為創作的關鍵,以故事和生命經驗疊加出動人的音樂。
裝咖人在歌曲中使用台灣民俗樂器,增添台灣味,欣賞的當下還未辨明歌詞,就先被歌聲和樂聲打動,演出過程之中有許多像是在召喚、在對話的段落,各自成為了神秘的路徑,通往過去,也連結著未來。作品蘊含多面向的可能性,故事再現的可能性、療癒的可能性,還有風土轉化成不同面貌的多樣性,使原有的故事產生鬆動,有更豐富的想像空間。在現場聆聽,彷彿有一條條的伏流在蔓延,裝咖人捕捉生命的豐富意象,從人、世界與神在之地的裂縫,讓我們用一種嶄新的方式來觀看生命。
「這塊專輯是我寫予故鄉的歌,寫予火燒庄的歌,寫予所有受難孤魂的歌。」張嘉祥學長書寫自身,成為自己的觀察者,以自身的童年經驗化為創作的素材,紀錄關於嘉義民雄火燒庄的故事,其中也寫到關於台灣歷史創傷記憶的二二八事件,他梳理台灣與自身生長經驗的故事,凝視眾神與他人的片刻,捕捉人與神的面貌,補足台灣文化史,並且開展更多元的面向。聆聽裝咖人的音樂彷彿在看劇場,有眾神、孤魂,以及充滿不平凡故事的凡人,透過文學與音樂的藝術串接,再現於我們眼前,繁複的意象勾連出神秘奇異的氛圍,像是一場通靈儀式,由音樂和文學去溝通、對話,音樂帶給讀者的感受是十分直接有力且富有渲染性,把我們從日常生活裡拉進一個異空間,成為「靈」的一份子。
我一直喜歡著望向故鄉、深植於土地的作品,那些都是很「具體」的生命力,把台灣社會人民的生命圖像與集體記憶記錄下來,留下一個個深刻的足跡。張嘉祥學長提到專輯裡《林秀媚》這首歌曲的創作緣由與歷程,他將故事的主角放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未亡人」,關懷還在世的受難者。我上網搜尋關於林秀媚的資料,她的丈夫在嘉義車站被槍決,丈夫在遺書中,寫下對妻子滿滿的愛。作者將關懷放置在未亡人身上,想像林秀媚的心境,去設想未亡人,怎麼擁有堅強的生命力面對丈夫走後的生活,一個台灣女人怎麼去扛起一個家庭與沉重的傷痛。歌曲輕快清明,擺脫深沉的憂鬱,「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踅矣踅,轉矣轉」,用輕盈溫柔的方式轉化歷史的悲痛,也讓更多人知道,林秀媚的存在。
【演講心得∣蘇朗欣】
這次講座邀請了台語樂團裝咖人的成員:張嘉祥先生、戴睿駿先生來主講,由吳明益老師主持,是明益老師這個學期的「華語流行音樂」課相關的講座。
在這次講座之前,我不太認識裝咖人,只聽說過名字,知道是一個由華文系畢業生組成的獨立樂團。聽講之前特意搜尋了他們的相關資訊,找到在一次訪問中,他們說自己「創作的方式比較像在寫小說」,我就猜測,他們的音樂想必是相當重視故事性的。
在講座現場聽到他們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後,我就更加確定了他們的音樂確實富於敍事能量。這次裝咖人主要分享了專輯《夜官巡場》裡的幾首歌曲:〈水流媽〉、〈林秀媚〉、〈自頭講起〉,每一首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素材作支撐。嘉祥講到〈水流媽〉背後的靈感來自他童年時候經過的宮廟;〈林秀媚〉是二二八時期,嘉義的一位同名的白色恐怖受害者;〈自頭講起〉則是嘉祥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恐怖經驗……裝咖人在創作時,除了在歌詞寫作上會融入故事素材,在作曲上也會配合內容,決定使用哪種樂器、採取何種曲風。
很可惜我聽不懂台語,不太明白歌詞內容,在現場的時候只能專心聆聽音樂,隱約分辨當中的北管元素,感覺裝咖人把傳統的北管、台語歌詞和搖滾曲風融合起來,構成了一種嶄新的台灣流行樂風格。我自己較少接觸台語音樂,所以這一次聽講(再加上裝咖人的現場表演)是一次相當新穎的經驗。
最後想讚嘆現場演繹的幾首歌曲都超好聽(特別是〈水流媽〉),睿駿的高音好厲害!希望裝咖人未來可以考慮推出acoustic版本的《夜官巡場》!
【演講心得∣呂穎彤】
是次講座為小型音樂會和小說創作分享的Cross Over,邀請了裝咖人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夜官巡場》是他們的專輯,同時也是樂團主唱張嘉祥的短篇小說集,似乎有試驗、碰撞各種藝術形式的意圖,兩者互為影響,也相互呼應,讓我看到音樂、語言、文字、想像和自我經驗,在藝術作品中調和,抓取平衡的可能性。
無論是裝咖人的音樂或張嘉祥的小說,都帶有一種隱約的鬼魅氛圍,音樂上使用傳統樂器,加入宗教儀式的元素,渲染神秘氣氛,而小說則穿透現實,目光不只放置在人身上,也帶入神明、靈魂、鬼的角色。然而,他們的藝術卻並不飄渺,而是深深紮根在台灣的現實,故鄉的土地上,呈現「實—虛—實」的型態,就像是一條虛線,中間存在一道縫隙,讓各種想像的可能性進去,而一切看似魔幻的經驗,最終卻把讀者/聽眾帶回現實,著眼於個體生命或社會議題上。其中〈林秀媚〉讓我印象最深刻,作品取材自二二八事件,選擇以受難家屬的角度切入,敘述「未亡人」經歷親人離世後,如何帶著悲傷活下去,即使魅影偶爾出現,召喚過去的時光,但留下來的生命,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不懂台語,因此對我而言,這首歌的語言是虛的,但當他們演唱,我從歌聲中抓取斷裂的詞彙,感受音樂的起伏,竟然體會埋藏在歌曲背後深沉的思念與祝福。
這次的演講讓我看到多元融合所碰撞出的火花,文學並不能只框限在文字本身,生活中所有看似與藝術無關的經驗,都有轉化成文學的可能,體驗生活,搜集經驗,才是讓作品豐富的途徑。
【演講心得∣林英華】
既是講者,又是華文系學長的張嘉祥先生說:「Bob 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天晚上,我問自己,什麼是文學?文學與音樂的界線在哪裏?我的歌會是文學嗎?」抱著以上種種問題,張嘉祥先生和同屆好友戴睿駿先生、朱雨民先生一起組成了「裝咖人」樂隊。
「裝咖人」樂隊音樂的元素與台灣的民間音樂、鬼神故事關係密切。為了在音樂中融入傳統北管的元素,他們還特意向淡水懂得吹北管的伯伯學習。三位師兄分別演奏了他們最新專輯中的〈水流媽〉、〈夜官〉和〈林秀媚〉,然後說起了歌曲創作背後的鬼故事,甚為有趣。
〈水流媽〉取自嘉祥學長故鄉的神明故事。他說在故鄉嘉義民雄,有一座水流媽廟。傳說這廟供奉的,是清朝時村民在附近流水處撿到的女屍骨,居民撿起安葬、供奉,成為今日的水流媽廟。據街坊和親人說,這座水流媽廟十分靈驗,出了保佑村民出入平安之外,不少人會在廟裏看明牌。嘉祥學長根據自己的童年經驗,結合民雄的民間傳說,不僅寫成了包括〈水流媽〉在內的《夜官巡場》專輯,還以此同樣的故事藍本寫成小說。小說尚未出版,但令人期待。
與〈水流媽〉不同,歌曲〈林秀媚〉是取自二二八政治受難家屬的故事。林秀媚的丈夫盧鈵欽是嘉義人,本來是名牙醫,後當選為參議員,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與陳澄波一同前往水上機場與國民黨進行談判。盧鈵欽在出發前已感覺到自己凶多吉少,但身為參議員,覺得自己仍是有義務和責任去談判,留下遺書與妻子訣別。嘉祥學長在寫〈林秀媚〉時一直思考,受事件影響卻還在世的人應該如何活下去,於是他寫下了「厝內序細攏平靜 目屎袂落林秀媚/有時你會哭規暝(mî) 有時你會坐桌頂 / 等亻因彼工攏落去 菩薩面前講予明」這歌詞。
看著別人如何書寫、保存、甚至反思自己的本土故事,對自己書寫香港本土故事亦有不少啟發。最後,得悉「裝咖人」入圍了2022年金曲獎年度新人獎,祝願學長們都能載譽歸來。
【演講心得∣陳怡安】
在一門華語流行音樂課堂上受到啟發後,張嘉祥與戴睿駿開始招兵買馬組成「裝咖人」樂團,以傳統的北管南管、嗩吶樂器,與吉他、貝斯、爵士鼓編制開始創作與演出。出身華文系的張嘉祥分享他在創作歌曲時,都已有一份小說文本,音樂與念白都很文學,這也是裝咖人與其他北管樂團如百合花較不同之處。
張嘉祥分享創作〈林秀媚〉的過程,他從歷史文獻中讀到在一則白色恐怖受難者盧炳欽與受難者家屬的林秀媚的故事。「受難者家屬就是受難者」,他決定以留下來的女性妻子的心聲寫歌,想像她在祭祀與祈禱並寫下這首感人的歌曲。
負責其中高音部演唱的戴睿駿,則分享自己在演唱時需要做許多事前的想像、揣摩以求更好的融入角色之中。由於裝咖人的作品,多與傳統喪葬、傳統信仰有關,他也分享自己曾夢見神靈,以及在演唱過程中遭遇過的靈異事件。他相信可能真的有靈魂會在演唱時前來聆聽。
講座中裝咖人不時穿插演出與念白於其中,與其他講座體驗非常不同。音樂的感染力,與語言緩緩道來的敘事,引領觀眾進入、沉浸於裝咖人的世界裡。
【演講心得∣拉夫喇斯‧璟榕】
曾經因為鮑伯・狄倫獲諾貝爾獎,認知到現代的「詩歌」仍與音樂相連。這次演講則讓我真正進入到音樂和文學(且是小說)共同創作的過程。在這之前,小說和音樂,我未曾想像兩種藝術形式能夠相互碰撞,但在張嘉祥、戴睿駿兩位系友的演繹下,我才體驗到故事是能夠被音樂表現出來的。尤其鄉土性極強的故事上,演唱者的聲腔和創作者選用的樂器,皆貼合著故事時代感和氛圍。
此外,最令我佩服的其實是張嘉祥實踐自我創作想像的勇氣。他分享到自己學習音樂的經驗淺薄,然而卻仍結合「音樂」創作呈現自己的文學想像。不論是作為文學創作者的田野採訪,或作為音樂人向傳統樂器師傅拜師學藝,至最終組團完整音樂呈現架構,都需要張嘉祥主動跨出,才能完成這場音樂與文學共同創作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