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錄【陳克華老師】|與謬思在東海岸相遇

主講人∣ 陳克華老師
講題∣ 與謬思在東海岸相遇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4.11.29
地點∣ 東華大學 元謹講堂


【演講紀錄∣柯冠旭】

詩人陳克華老師從個人的生命史回溯開始講起,1961年出生的他,與花蓮這片土地的緣分難以言喻,十八歲以前幾乎沒有離開花蓮,自己的創作生涯也許早已被花蓮所決定。比起早期自己對創作史所述的三個分期:「清純玉女」、「肉彈脫星」、「削髮為尼」,如今他更傾向以實際的生命階段進行劃分,也就是從降生世界到十八歲,接著因兵役抽籤而返回花蓮的生活,乃至最後在花蓮照顧家人直到對方離世的經歷。

老師將整理了個人相簿展示而出,看著自己從兒時到成人的面孔變化,他自認一直以來都是個喜歡讀書又極其敏感的人;後來與花蓮較為接近的三本著作:《無醫村手記》、《南濱消失》、《他在花蓮寫作》,是對家鄉的回應書寫,其中《南濱消失》更動用了詩人的攝影視角,感嘆物景的遷移與消逝。近年的一項突破,是他的經典詩集《欠砍頭詩》,由利文祺及其伴侶翻譯為英文,獲得了國外獎項的肯定;屬於第三個時期的詩集《父親》,更圍繞在對自己影響甚鉅的親人身上,從兒時記憶中替父親包藥的畫面,到最後面臨父親的亡故,詩人曾因此陷入了憂鬱狀態,卻也從中得到了創作上轉折的力量。對於書寫時所面對的課題,詩人引用了人本心理學的概念「Wholeness/Oneness」,表達尋找生命完整性的重要,馬斯洛對高峰經驗的詮釋,也是他探勘個人心理變動時非常關注的切入點。回顧「被詩神附身」的寫作起點,詩人說那是民國66年至67年的記憶,當時就讀高中的他走入如今已不復存的樹林中,宛如牛頓被墜落的蘋果所啟迪,一棵樹的種子就恰好打在了自己頭上;儘管那時面臨聯考壓力,詩人卻就此走上詩的旅途,寄給更生日報的詩作卻一直被退稿,直到後來決定習醫,才在投稿聯合報後得到了詩人瘂弦的回覆,踏出了創作生涯的一大步。

詩人小時候被迫學習小提琴,卻總是練不好,沒想到後來自己創作了許多歌詞,在演講的現場,詩人現場播放了他所喜愛的歌曲:鳳飛飛的〈等待成一朵蓮〉,以及周華健的〈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亦分享了近期的歌詞創作〈人肉〉,解釋了從文藝抒情到徹底顛覆的風格走向。作為已成書六十多部的寫作者,詩人可以說是打娘胎出來起,平均一年就寫一本書,如今他決定寫小說,也同樣堅持詩的發展:詩人特別注重詩作的音樂性,認為「聲音」是現今中文教育較為缺乏的部分,實則是作品展現美學經驗的關鍵鑰匙。

詩人以等待的身姿,使靈感找上自己;靈感就是聲音、夢境與畫面,他回憶起在海邊看見人與自然的互動場景,認為這樣的畫面本身就足以構成一首詩。當靈感變成了一本詩集,即是瞬間成為永恆,對於詩集的發行,詩人也有其想法,他為了應和詩的小眾及邊緣性,後期都不找大型出版社負責編輯,而選擇僅有兩人的斑馬線文庫,協助作品的完成。回首自己的第一部詩集《騎鯨少年》,詩人定義其充滿年輕、性、逃離的三層隱喻;第一部長詩作品《星球紀事》,如今也由斑馬線文庫重新出版,並協同以AI技術形成的詩圖像,構成嶄新的表達。

詩人展示自己家族的第一張全家福,感嘆著生活地景的轉變,以及曾經記憶中重要場所的消失;從前老家是住在明義街,後來遷至了南京街,也因為當時該處作為美軍的「休閒港」,酒吧林立的畫面始終鐫刻在詩人腦海中,所以寫下了〈南京街誌異〉。溝仔尾同樣是作為刺點的地景之一,詩人被邀請去當地主持走讀活動,但在兒時記憶中,溝仔尾卻是不被允許進入的禁地。六十幾載的生命歲月,與花蓮已有了三聚三離的拉扯,成為了詩人筆下獨特的景致。面對主持人張寶云老師關於「宗教體驗」的提問,詩人認為所謂宗教離不開個人的神祕經驗,他也曾進入自動書寫的狀態,與不在場、不在世的人展開對話,因而孕生了一系列的「鬼詩」,同時思考起死亡以後的世界,《新詩心經》便是詩人自動書寫的集大成之作。詩人也談及風格建立之重要,從前他是不改詩的,如今卻會重審過往的作品,進行更動,或許是生命也來到了回顧、重整的階段,由求新求怪的憤怒青年,轉向了素樸動人的靈魂追求,並開始重視與讀者間的交流。

最後,陳克華老師也以自己擔任文學獎評審的經驗,表示評詩乃集體活動,不僅舉辦單位有其考量,評審之間的意見妥協也是關鍵,考驗著創作者對於自身作品的信念價值,自己則比起技法,更注重一首詩的創意性。所有的獎項都具有主觀性質,得獎與否並不是那麼重要,持之以恆寫作、參與才是需要努力的事。詩人勉勵在場的創作者,作為對此次演講的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