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錄【許肇任導演、林志儒導演、姚國禎導演】|影像詮釋與創作系列演講--影像與文字

主講人∣ 許肇任導演、林志儒導演、姚國禎導演
講題∣ 影像詮釋與創作系列演講--影像與文字
主持人∣ 吳明益老師
日期∣ 2024.05.15


【演講紀錄∣謝明潔】

這次演講很榮幸邀請到 許肇任、林志儒、姚國禎導演三位導演分享自己對影像與文字的見解。演講一共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場景與人物結構及AI發展

文學改編影視作品

許肇任導演首先發言,揭示了過往一直有大量以文本為基礎,改編成不同影像形式的脈絡,帶出IP改編的發展,並非近代才有。舉例如東方的西遊記、或是西方的系列科幻電影《沙丘》、《星際大戰》等,皆是從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讓讀者以不同角度欣賞故事,也呈現單一文本的可轉譯性及多種藝術再現的可能性。
許肇任導演首先發言,談到過去中西方有很多不同文字作品的許多次改編版本。他認為影像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同樣的作品,因為導演不同,電影呈現的風格也會呈現迴異的特色。從村上春樹幾部改編電影為例,成功改編的電影,裡面的角色與小說裡人物的角色形象大致是相近貼合的。再來是改編是一項需要協同工作來講述故事。他舉例說明,影像可以傳達情感和氛圍,而文字可以提供具體的細節和背景資訊。他強調了編劇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他在拍攝電影時如何將文字轉化為影像的經驗。同時用了非常多的台灣文學作品所改編的電影和另外兩位導演進行分析討論。例如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江鵝的《俗女養成記》、杜修蘭的《逆女》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改編作品。

場景與人物結構

林導演接著講述了他對影像與文字的理解。他認為影像是直觀的,可以瞬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而文字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想像力。他提到在創作過程中,如何找到影像與文字的平衡,讓兩者互相補充。他認為改編有很多種,有些是保留故事的內核精神,有些是去蕪存菁。這些都很看執導的導演拿到文本時的個人想法。姚國禎導演有豐富的電影美術指導經驗, 但他提到自己拍攝時並不以視覺畫面為先,而是感受。

AI發展

最後,導演們就AI ChatGpt的創作故事能力,進行即時創作,也談到了影像與文字的未來發展。他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影像的表現形式將變得更加多樣化,但文字仍然會保持其獨特的重要性。他們也分享了自己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領域的創作經驗,並探討了這些新技術如何改變觀眾的觀影體驗,以及對未來創新的可能性表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