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 馬翊航老師
講題∣ 聲音先於死亡 零雨/瓦歷斯.諾幹/鄭明河/雪維亞.普拉絲
主持人∣ 張寶云老師
日期∣ 2022.03.24
地點∣ 人社一館D206
【演講心得∣楊凱丞】
聽馬翊航的演講,許多問題銘刻在心裡,關於聲音,那些生命中需要再次被理解的聲音。老師從睡前的白噪音開始提起,直到夜晚飯店的海潮聲,關於聲音的藝術,不只在文字,譬如越南藝術家橘綠的作品、范欽慧提出的寂靜山徑理念、日本的豐島美術館,皆是再現了聲音的在場與不在場。
老師提問:做為一個文字創作者,我們如何言說沉默?如何放棄控制文字慾望?在伊苞的《田野寄情》中如是說:「不說話是我們說話的方式。」,而在故事中共鳴而落淚的情緒,在族語稱呼為「mirinmiringan」。那使我思考,我是一個如此需要言說的人,卻從未關注過不言說的細微狀態是甚麼,那些肢體與心的徵兆是如此明顯,我卻經常忽略。
或許就如同老師引用了泰莉‧坦貝斯特‧威廉斯《當女人是一隻鳥:聲音的女行》內容一樣,主角面對母親那一本空白的日記,那會不會一種抵抗?一種對於記憶、生命、經驗的抵抗?因為,沉默或許比說出來,還要涵蓋更多的訊息。
【演講心得∣拉夫喇斯‧璟榕】
我們是從何處理解語言?生活、記憶或自然。
馬翊航老師的演講多重的觸探我們生命中所出現的各種「聲響」,其中最為令我深思的是「語言」。身為新世代的原住民,我能深刻體悟老師所說的「遺忘永遠比重新學習來得快」,族語是最明顯的例子。過去我們聽什麼,便說什麼。但當使用這個語言的人漸漸消失,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學習這個語言還能跟誰述說?再述說的意義為何?
老師又指出排灣族語,有區分真實傳說和虛構傳說的詞彙:tjautsiker和mirimiringan。其中虛構傳說mirimiringan的字根來自samiring(孤寂、哀傷、美感、韻味),排灣族的虛構傳說,更著重在傳述與聆聽的生動過程,實則具有傳遞集體真實情感經驗、美感的價值。不經令我想像,或許把族群的情感經驗的傳遞,才是我們學習語言、延續語言的價值所在。